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24篇
科学研究   8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4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0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沈彬 《青年记者》2021,(18):1-1
"反转了!反转了!"这似乎成了舆论场里的标配,事件到中盘之后,只要有了新的发展,就有人忙着喊"反转",吸吮着流量红利;也有受众打心底里期待着"反转",证明心中那个先验的确信。而"反转"对于媒体人来说,往往成为一种尴尬,乃至对职业的迷茫。我们的报道经得起"反转"的考验吗?在后真相时代,不妨把"反转"看成构建真相过程中的一环。  相似文献   
22.
在美国文学史上,"迷惘的一代"组成了一个相联系的小说家群体,他们的作品注重表现一战对美国青年一代精神和肉体造成的创伤,表现战后的美国青年对战争既恐惧又厌恶却无法找到出路的迷惘与苦闷,这对当时美国甚至世界文学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收集并分析了2004-2013十年内以"迷惘的一代"为主题的学术性论文,从"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及其作品入手,对近十年我国"迷惘的一代"的研究进行综合论述和总结。  相似文献   
23.
堵文晖 《海外英语》2014,(22):181-182
小说《耻》中有关拜伦歌剧的隐喻贯穿全小说,对情节的发展和主人公心路历程的转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该隐喻是主人公情感的寄托,同时也折射了后殖民时期,白人殖民者后裔的困惑和迷茫,指出只有直面历史,遵守新社会秩序,他们才能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24.
<正>记得有位名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终生选择的职业它应该是这样的——首先,它是我所喜欢的;其次,它是我所擅长的;最后,它是能维持我生计的。带着对幼教工作的美好憧憬和对孩子们的喜爱,我来到了北京明天幼稚集团,成为了一名幼儿园老师。在工作中,我有过迷茫,有过倦怠,甚至曾经想要退缩,但每当看到孩子们用那清澈而明亮的眼睛痴痴地对着我时,我感觉到了教师这个职业的神圣!我是多么荣幸呀,能置身于这样光荣的事业中。  相似文献   
25.
谢舒 《教书育人》2014,(6):17-17
学生周末假期之后返校,笔者检查作业时发现A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不好,大部分都是抄袭的,在准备找他谈话之时,笔者读了他写的周记,内容如下:"每次放完假,我就开始忏悔自己不该玩得昏天黑地的,记得放假前就迫不及待的样子,似乎已预示着我必将荒废这两天的时光,两天的假期让我一过来脑子昏昏沉沉,一片空白,一股对未来的迷茫之感涌上心头。  相似文献   
26.
《当代职校生》2014,(4):26-27
在毕业后的5年里,越早找到方向,越早走出困惑,就越容易在人生道路上取得成就、创造精彩。 毕业后这5年是练内功的最佳时期,练好了,才有可能在未来攀得更高。这5年里的迷茫,会造成10年后的恐慌,20年后的挣扎,甚至一辈子的平庸。这5年里,既有很多的不确定,也有很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7.
庄子的境界     
在教育中运用技术,怎样才算是最高境界?有人说,“教育中技术运用的最高境界是技术的消融”。就仿佛黑板、粉笔,当我们使用它们的时候,是那么顺其自然,那么得心应手,甚至不会意识到它们的存在。一个事物的最高境界可能很难达到,但却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方向。只有当我们心中有一个“最高境界”的时候,我们的奋斗才不会迷茫。  相似文献   
28.
Q:我是明。是一位刚从农村学校考进城里的小学教师,孩子也刚上小学。在原来的学校我的各项工作都挺优秀的。但是在新的环境中,我感觉原来的那份自信和从容很快就没有了。现在。我总觉得自己需要补充的知识太多,什么都不懂,很迷茫.不知道现在应该看什么书,这样我有点坐卧不安,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相似文献   
29.
听力教学在英语教育中的地位是勿庸置疑的,但现时听力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某些不和谐音符又迫使人们去重新解读听力作为‘四会’之首的真正内涵。本文探析了师生主体性迷茫,学生文化理解缺失,工具理性滥觞等现实障碍,并据此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0.
有一次,笔者听某地一位知名老师教学《草船借箭》一课,获益匪浅;但对一说法不敢苟同。这位老师说,从诸葛亮算准了第三天四更时江上会出现迷茫的大雾,体会出诸葛亮“通天文”的本领。笔者认为,在这里说诸葛亮“通天文”似有不妥,而说他“识气象”则比较恰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