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86篇
科学研究   4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李长明 《教育》2011,(21):5
笔者妻子是中学教师,她在批改语文试卷时曾惊呼:一个班的学生作文完全雷同。究竟是什么原因?妻子不敢评分,也不敢上报领导,只好根据作文要求评分作罢。此事不禁不住令人深思:教师为什么要让学生背作文?让学生背作文属于剥夺了学生的思想。写作文的过程,是思想沉淀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2.
庞立群 《传媒》2007,(2):72-73
电视媒体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电视栏目之间的竞争.因此,打造收视率高.影响力大、生命周期长的品牌栏目就成为电视媒体追求的主要目标.然而,表面看起来众多的栏目资源,实际上却往往是大同小异,雷同现象严重.真正可供观众选择的栏目并不多,而真正的品牌栏目更是屈指可数.因此,如何提高电视栏目的竞争力,不断建设特色化、品牌化、精品化的电视栏目已经成为业界关注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3.
《城市的标识》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珍惜中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行文脉络极其清晰:先描写了现代城市的雷同,紧接着写了不同的树是不同城市的标识——香樟树是杭州的标识,法国梧桐是上海或南京的标识,国槐是京城的标识……最后指出树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最后馈赠,要珍惜树木。整篇文章内容长,内涵深,如何让学生  相似文献   
104.
综合清代金圣叹先生的叙事学理论与许钧先生的翻译观,本文认为翻译(笔译)是以符号转换为手段,意义再生为目的,因文生文的文本生成的实践活动。经典作品应该有多种译本,由于原文文本是固定不变的,译者的理解必然也会有趋同的地方,所以重译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部分文字与首译雷同。但雷同不等于抄袭,重译首先应该关注难点的创造性翻译,可以借鉴旧译,但不能抄袭。重译是译文文本的完善,与文化创新有一定的联系,但也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5.
目前,很多新闻媒体经常开辟板块式栏目或者专栏,这些栏目或者专栏经常围绕一个时期里的一些问题或者现象进行报道,然后探讨或者抨击。然而,由于这些专栏随着栏目数量的增多,就难免有风格雷同或者相互内容一致的现象,那么,如何有效地区分专栏,并形成自身特色的栏目品牌,探讨编辑主题的提炼对专栏定位的影响就有必要。一、专栏定位的常见通病专栏,顾名思义,就是对某个问题或者现象进行特殊的探讨栏目或者板块。在目前情况下,以报纸尤为多见。  相似文献   
106.
王夫之有言:"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作文必须"以意为主",只有文章的"意"立好了,才谈得上文章结构和思路设计。力求新颖和深刻是立意的基本要求。一、新颖古人云:"文章最忌随人后",假如主题雷同,缺  相似文献   
107.
把活动引入作文教学,让学生不再害怕作文,喜欢上带有趣味的作文课;也让学生有了写作的内容,不再挖空心思搜刮作文素材,实现作文教学要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一目标.《21世纪我们怎样教作文》一书作了如此的阐述.  相似文献   
108.
专业重复设置和培养规格趋同是当前我国高校专业设置雷同的主要表现。专业设置雷同是高校代理人追求效用最大化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相互博弈的结果。增加信息的完备性、实施严格的政府管制是解决该问题的出路。  相似文献   
109.
在语教学中,写作是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语教学中,让我最烦恼的,就是学生作常常出现众多的雷同现象。这是为什么呢?这与学生作时的思维定势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在语教学中、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引导学生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把作训练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所谓发散眭思维,是指以某一事物为出发点,多角度、多方位引出问题,展开思路,提炼创意的一种思维方式。那么,如何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呢?  相似文献   
110.
我常想,翻开学生的作文。就应该像进了一座大公园。有多彩的花朵、有参差的树木、有潺潺的溪水、有悠悠的清风、有欢笑、有叹息。然而多年的教学实践却告诉我.学生笔下的人物形象却严重雷同化,读过之后。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学生很少用他们的“慧眼”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所选用的材料都选别人“写烂”了的。“写俗”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