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979篇
科学研究   38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45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121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列锦”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并非是宋金元诗歌中才出现的,而是早在先秦时代的《诗经》中便已产生。在汉魏六朝诗歌中,“列锦”手法的运用更是广泛。唐诗中“列锦”文本不仅更为常见,而且结构模式上有很多创新。唐五代词受唐诗的影响,“列锦”在结构模式上又有所发展。宋金元诗歌受唐五代诗词的影响,“列锦”在结构模式上续有新的创造。与前代诗词一样,宋金元诗歌中的“列锦”修辞文本建构,都是“有所为而为”的,其建构都带有特定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52.
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作为根本性的哲学观念,渗透在文人的人生价值追求与诗歌创作中。天人和谐,人人和谐,身心和谐与心理和谐是诗人由外及内,由身到心的提升过程,表现为能超越任何一种生命存在的境遇作自己的主宰,从而修炼一个完善完美的心灵。在诗歌的创作中,则表现为由内及外,由心到身的外显过程。诗人在物我情意融通,寓意于物,以物比德的创作过程中与自然客体达成情意的圆融合一。  相似文献   
53.
认知语境是人们根据头脑中已经存在的经验对外部世界里的事物进行认知后产生的结果。隐喻则是人们根据头脑中已有的某件事和经验来理解、判断和认知另一件事或经验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因此,对隐喻的正确理解最重要的依据是基于认知语境基础上的。对隐喻的翻译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结构,因此要正确地进行隐喻翻译,就要寻求双方共有的认知语境以便理解和掌握话语中的真实含义,以期得到最成功的翻译结果。《诗经》三百篇中描写了许多动植物形象,这些形象都是作者进行诗歌创作时运用隐喻思维的产物,对隐喻的理解不当,就会使译文产生偏差。目前,《诗经》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译者的认知语境情况对翻译活动以及翻译文本都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以认知语境为理论基础来分析《诗经》中的隐喻翻译情况就显得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54.
李炳海《中国诗歌通史?先秦卷》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所谓的《弹歌》是现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歌谣的问题,所谓的《国风》是歌词选集的问题,所谓的《诗经》为乐官采录编选的问题,关于骚的解释问题,关于《诗经》为歌诗的问题等。李炳海《中国诗歌通史?先秦卷》存在的这些问题实际上严重影响了李炳海《中国诗歌通史?先秦卷》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55.
敦煌残卷《唐写本唐人选唐诗》所收陶翰《古意》诗,作者又有王季友一说,经考证,应为陶翰诗。诗题又作《古塞下曲》、《塞下曲》、《古塞曲》,经考论,取《古塞下曲》为佳。诗句中有异文达14处之多,分别从文字发展、史地名物等角度予以考辨,并依“宜各从长”的要求给出己断。  相似文献   
56.
This article reports on a participant‐centred research project with English teachers in a senior secondary college in Melbourne, Australia. It builds on previous research (Weaven and Clark 2009, 2011), which showed a low take‐up of the opportunities to teach poetry in Victoria's senior secondary English curriculum.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reasons why teachers of English are unwilling to use poetry texts in their senior classes. The teachers who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discussed and documented their attitudes towards the teaching of poetry and explored with each other the pedagogical challenges associated with teaching poetry. Their discussions – an analysis of which forms the empirical core of this article – reveal a range of explanations for teachers' reservations about offering poetry to their students. Importantly, these teachers were able to use professional discussion as a means to consider what changes in teaching practice could be successfully developed to facilitate more time spent on the teaching of poetry in senior secondary classes.  相似文献   
57.
赵嘏《读史编年诗》虽于元明之际已佚 ,但有敦煌残卷遗世。考其内容 ,是一部在特定文化背景和创作风气影响下产生的以七言律诗为形式的训蒙作品 ,写法新颖 ,独具特色。由于不切合儿童的学习特性 ,又成为蒙学史上的一部败笔之作  相似文献   
58.
萨都剌其人其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诗歌史上,人们一向认为元代诗歌在成就上远逊于唐诗,而且也不如宋诗,但是作为诗歌发展脉络的一段桥梁,元诗确有其自身的特点。就元代重要诗人萨都剌及其诗歌创作,可以看出元代西域诗人在汉民族文化的影响下,诗歌内容和特点逐渐汉化,这足以引起人们对元诗的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59.
中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一个诗歌流派纷呈的时期,概述、梳理近十年有关中唐诗歌流派研究的论文、专著等一系列研究成果,进而分析总结这一时期关于诗歌流派研究的角度、方法、特点,会对今后这一研究的加强和深入起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0.
禅诗审美境界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禅宗诗歌表达独特的禅悟体验,其审美境界的范型是一切现成现量境、水月相忘如如境、珠光交映圆融境、任运随缘日用境。现量境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如如境能所双亡,色相俱泯;圆融境珠光交映,重重无尽;日用境饥餐困眠,脱落身心。体证禅诗审美境界,对建构21世纪中国禅诗研究学、整合传统诗学的境界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