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0篇
教育   70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杜定友先生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图书馆学家、图书馆事业活动家。他在图书馆学基本理论、图书分类学、图书目录学、图书馆管理等方面皆有突出的理论建树。探讨了杜定友先生的读者服务思想的内容,指出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对现代读者服务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2.
从“李杜二人,你更欣赏哪一位”试题和答卷所反映的“扬杜抑李”现象表明: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爱民意识、认同儒家传统、对现实有理性化憧憬、对古典诗歌热爱并有艺术素养需求;但答卷中也出现了罗列笔记、专业内容残缺、思维单一和批评意气的现象,这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落实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全面、系统、扎实地传授与学习专业知识和素养,加强教风和学风建设,促进学术积累和创新,同时努力完善高尚人格。  相似文献   
23.
杜濬处在明清交替这一特殊时期,其诗歌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杜濬诗歌的特点在他的山水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自然山水中的一景一物,都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国破家亡、入世无门等遭遇,造就了杜濬山水诗中一种独特的意象——“孤”,其诗中的一山一水,大都被蒙上了一层悲清的面纱,较之其他遗民诗更深婉。同时,这奠定了杜濬在诗歌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24.
杜亚泉的文化思想--兼评杜、陈文化论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亚泉是“五四”时期“东方化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主张在当时产生过较大影响。在东西化对比上,他提出化“动静说”;在新化建设方面,他主张新旧调和,用中国固有明统整西方物质明,有合理的一面,也有保守的一面。杜陈化论争,拉开了东西化问题论争的序幕,这次论争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5.
现存杜诗中是否确有"乡愁"两字尚是一个需待考证辨析的存疑问题,在杜甫之前,唐代诗人张子容、岑参、钱起等人就已将乡愁二字引入诗中,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诗不是述"乡愁"的首创之作;杜甫一生并不是单用愁字就能概括,他蜀中时期的诗歌并非"愁字满眼","诗必言愁",也不是着重为乡愁。我国古代的"乡愁"诗源远流长,代不乏人,名篇很多。杜甫不是中国乡愁诗人的鼻祖,也不是以乡愁诗名世。  相似文献   
26.
杜运燮的人物题材诗歌是其诗歌创作的重要部分.在这类诗中,诗人往往不直接站出来说话,而是作为一个旁观者,通过对人物的言、行、心理等等的打量,间接地揭示诗人对于人生、现实的理解.这种方式与现代主义诗歌所追求的间接性、暗示性是一致的,也是杜运燮重视对对象进行心理分析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27.
于志鹏 《天中学刊》2004,19(4):63-66
杜甫咏物诗早已成为历代文人研究的热点,然而对其背后所体现的儒家思想则缺乏研究。杜甫咏物诗与前代咏物诗重个人情感寄寓不同,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诗人通过对百姓流离失所的哀叹与悲伤、对博施济众精神的赞美、对处于困顿中弱小生命的关爱等,处处体现出儒家思想仁民爱物的特点。  相似文献   
28.
"碑志式"叙事,在杜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大量的运用事典是杜诗碑志式叙事的显著特征之一。句中、联中事典的分布形式甚为多样,事典的处理也做到了灵活多样,且在叙事中的运用也较为精密。就杜诗"碑志式"叙事中事典运用的实际效果而言,它使叙事简捷而极具概括性,语言含蓄蕴藉而典雅有味,以事典寓褒贬,达成叙事和抒情的沟通,从中可以窥见杜甫对事典运用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技巧。  相似文献   
29.
杜甫籍占襄阳,虽未到过襄阳,然考其诗作,对襄阳有着乡情,甚至一度产生隐居此地而终老的想法.襄阳人怀念这位"乡贤",更因为他是人民的诗人.探寻古迹,追访史籍,知襄阳亦有"杜甫旧居"、"杜甫墓"等纪念性建筑,说明襄阳人亦爱自己的诗人.  相似文献   
30.
论杜诗意象     
杜甫作诗,既有以意象识人论世,也有以意象寄托情志,更有以意象玩味人生.在对意象的运用上,既有继承,也有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