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1篇
教育   39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2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本文结合各地图书馆开展文献展览的实例,着重就图书馆开发文献展览提出5种方式方法:利用综合优势开展馆藏文献展览,形成馆藏特色提供专题文献展览,征集地方文献举办地方文献展览,组织图书资料进行特定文献展览,借鉴会展经验促进文献展览开发。  相似文献   
42.
论文通过分析图书馆展览业务的现状,结合南京图书馆的办展实践,阐述了做好图书馆展览定位和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分析了公共图书馆举办展览的优势条件以及展览的意义,提出公共图书馆应拓展服务领域,强化服务职能。  相似文献   
43.
在“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举办70周年之际,2014年12月桂林市举办“纪念西南剧展70周年学术研讨会”,研讨会面向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组稿,共收到来自北京、南京、重庆、广西等地的论文30余篇。会议论文主要从西南剧展的举办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西南剧展的举办与广西当局、西南剧展的历史意义及影响、西南剧展的当代启示、西南剧展的话剧专论等五个方面,从不同方位,以不同视角,生动地再现了70年前的西南剧展盛况。  相似文献   
44.
西南剧展是我国抗日战争时期特定的文化现象,它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代表了那个时代所特有的文化符号。西南剧展文化价值取向,主要是通过人的作用发挥出来的。爱国主义是西南剧展的精神内核,通过戏剧形式和文化主题唤醒民众的共鸣感,其本质就是要深刻内化核心价值观。西南剧展体现了以爱国为主题的“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的文化价值,成为抗战文化不同凡响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45.
1928年中华国货展览会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28年中华国货展览会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全国性国货展览会。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和民元以来蓬勃发展的国货运动催生了国货展览会。按“官商合办”模式,国民政府工商部、上海市政府和上海总商会,在经济民族主义的策动下,共同成功举办了中华国货展览会。中华国货展览会推动了国货的销售和改良,使得人们的国货情结和经济救国观念都有所提高,体现出了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官商关系的合作面相和经济民族主义对内提倡发展的理性内核。  相似文献   
46.
通过分析美国霍特国际商学院LEAP教学模式的实施优势,提出了在会展行业英语教学中应用LEAP模式的设计思路和实施方法,探索它对会展行业英语教学的理论指导作用和实践影响.通过此分析,为会展行业英语教学实施LEAP模式提出若干策略和思考,构建了基于LEAP的会展行业英语教学过程设计新模式,对促进会展行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7.
档案新馆布展是一个系统完整、复杂渐进的过程,需要多方共同参与。文章对我国档案新馆布展工作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出档案布展人员在积极争取馆房规划建设、档案接收征集、档案信息化、档案保护、档案编研等馆内相关部门支持,建立共赢机制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外界资源,寻求档案馆际间,档案馆与图书馆、博物馆、展览公司、宣传部门及展览"受众群体"之间的长期合作,建立多方参与的联动机制,以提高档案展览质量,使展览在更广的领域内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8.
浅议抗战档案在抗日专题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档案是抗日战争时期形成并流传和保存下来的文献、实物、照片等原始档案资料,反映了抗日战争的原始面貌,是抗战展览的珍贵实物。文章从抗战档案的权威性和史实性谈起,结合新四军纪念馆的展览工作,对抗战档案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以将抗战档案中延伸出来的抗战文化在新时期得到传承和弘扬。  相似文献   
49.
This paper addresses student‐teachers' ability to read nature in a woodland habitat before and after a 10‐week ecology course. Reading nature is our definition of the ability to observe, describe and explain basic ecology in the field. Data consists of field‐based pre‐course and post‐course interviews followed up by metacognitive interviews where students analyse their own learning. A bi‐dimensional coding scheme is adopted to examine the range a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bility to read nature. Students find it important to know the ecology of a few key species and they recognize the importance of having learned the language of ecology — ecologish — helping them to describe and discuss ecology. Students generally recognize the excursions as key learning situations in ecology education but they give different reasons for finding excursions so important. This variation will be elaborated in the paper together with the 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 ecology.  相似文献   
50.
Exhibition English as a commonly used language has a very significant position. However,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are yet to be improved. The author states the present translation situation of exhibiti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