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篇
  免费   1篇
教育   192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9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三国演义》在《三国志》基础上对张飞形象的再选择,大大提高了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欣赏价值。读者在阅读一章章威武动人、妙趣横生的历史故事时,可以从中体味到作品对优良民族精神、道德品格的弘扬与颇具哲理意味的人生经验的揭示,获得若干的启迪与教益。  相似文献   
82.
格非是先锋小说作家中颇具代表性的人物,他的作品在突破小说传统叙事模式方面做了大胆尝试。在短篇小说《青黄》中,格非娴熟驾驭内聚焦叙事方式,为小说设置了一连串的悬念,并利用读对聚焦人物眼光的高度认同,形成全跌宕起伏的结构。在此基础上,他还运用对情节的“解构”、“错时”、“阐释空缺”等叙事技巧开掘作品深层的主题意义,体现了对传统的突破,也显示出其作品独特的叙事魅力。  相似文献   
83.
费穆的《小城之春》站在中国民族文化及其传统的一边,吸纳了现代电影的种种观念与技法,吸收了其他影片特别是戏曲片的长处,以其舒缓的节奏、富于变换的长镜头和空间表现,直接传达出大量叙事难以表达的思想信息,形成奇特、复杂、含蓄的表演特点。诗文艺传统在电影中的复苏与再现,使电影艺术达到中国古典美学中诗的境界。它具有中国电影的民族性特征,是费穆电影艺术水平的高峰。  相似文献   
84.
废名在小说创作中有独特的审美追求:追求主客观和谐美,追求情感的纯清和格调的轻倩美,追求文体的醇正美。读其小说,是一种美的感受和熏陶。  相似文献   
85.
作为宋代“尚意”书风的两位杰出代表,苏轼与米芾在书法创作理念上追求自然天成、任性而为,书法目标理念追求不薄古人、大胆创新。他们的书学思想有重要的趋同性的同时,又有各自独立的书法识见:苏尊唐、米贬唐;苏重学问、米重技法;苏视书为娱事,米视书为正途。  相似文献   
86.
凡与佛教有关的山,理应有记录佛教于此山开创、传承和发展的历史记载。对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九华山,最早、最为珍贵的这一“记载”,是费冠卿的《九华山化成寺记》。随着九华山资源的全面开发,这篇记载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必将得到“与时俱进”的开发。  相似文献   
87.
格非“乌托邦三部曲”的相继出版,引发文坛热议,“乌托邦”与“知识分子写作”成为格非小说评论的两个关键词。格非对中国百年来的社会、历史、文化,以及当前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境遇和精神难题“失实求似”式的书写和寓言化的反思也成为批评界关注的焦点。因此,对于格非“乌托邦三部曲”的精神内涵和价值意义的深入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格非对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困境和出路等问题的思考,并可以从其建构的乌托邦寓言中开掘出中国知识分子“现代性焦虑症”的精神传承和嬗变。  相似文献   
88.
"意识流"是京派文学的重要成就之一。对西方"意识流"的接受与运用体现了京派与西方现代文艺思潮之间的紧密关系,废名的《莫须有先生传》通过大量非理性、非逻辑的内心独白,比较成功地写出了人物的潜意识;林徽因的《九十九度中》对空间场景进行了无序而大幅度地调度与切换,有效地运用了"意识流"的主要技巧——时空蒙太奇。两部小说在"意识流"手法的运用上形成互补,共同代表了京派意识流小说的成就。朱光潜"静穆"观念中对直觉、顿悟等文艺心理因素的强调,李健吾的印象主义批评中对转瞬即逝的感觉、感官综合的重视,彰显了京派文艺审美观念与西方"意识流"理论的相通性,并推动了"意识流"在中国文坛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89.
《韩非子》正文中保存了一些宝贵的训诂材料,从训诂用语和训诂方法两个方面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阐明其体例,有助于探求《韩非子》在训诂学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90.
鲁迅的《伤逝》和毕飞宇的《相爱的日子》都是描写时代青年恋爱生活的优秀短篇小说,它们具有相同的情节模式,揭示的问题也具有相似性,不同的是,前者意在反抗绝望,后者则是认同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