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6篇
  免费   2篇
教育   540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17篇
信息传播   2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
通过对高著的分析,进一步提出和阐述了一些重要的见解,对"语言不同而思维相同"说的质疑,提出作家的功力在对语言的敏感和对语言的认识两个方面等.此文认为语言交际是不同的人在交际中既去同又去异的不断磨合的过程:语言就是文学语言、日常语言、科学语言的联合体.不是先有一个叫语言的东西,然后出现文学语言、日常语言、科学语言这些变体;还举例说明程序语言.  相似文献   
12.
短信文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短信文学研究相对于短信文学的发展是滞后的,也不够深入和系统。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为:一是对于短信文学身份的确认问题。一些作家和批评家主要是感悟即兴式的,缺乏从学理的角度进行卓有说服力的分析和认定。二是对于短信文学的特征的分析。虽然许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于短信文学的特点作出了归纳,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短信文学的特点,但都显得偏于一隅,不够全面,有的甚至是不够准确,或是未抓住短信文学的本质特征。三是对于短信文学的分类。各家在对短信文学分类的时候,主要是标准不统一,类别过于粗略,从文体方面关注不够。四是对于短信文学的修辞学分析。除少量文献涉及的修辞方法较为丰富以外,其它均未能充分反映短信文学修辞运用的全貌,对于修辞表现的新动向也关注不够。另外,存在许多空白或涉足不深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3.
文学存在的意义在于读者的接受及其产生的效果。在消费主义图景下的接受美学文学史观理论建构不仅只在文学史之历时性与共时性之中运作,更应考虑在文学活动的以读者为中心的几个要素之间运作。而传统的文学活动四要素的分法在消费时代显然不舍时宜,因为文学市场构成因素现已深刻浸入其中,影响着作看的创作与读者的接受,这决定了它应当而且必须是文学活动的第五个要素;并且,在文学场中读者这一要素可能具有接受者、书写者、被书写者这三重身份特征。由此,文学的读者期待视野也必须得到重新界定。于是,我们的接受美学文学史概念就应该在一更为宏大的视界内得到与时俱迁的理论修正。本文试图从读者的多重身份特征入手,把文学活动的五要素放到文学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坐标系中来探讨接受美学文学史观的构架问题。  相似文献   
14.
论"知音"--从《文心雕龙·知音》看刘勰文学鉴赏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心雕龙·知音>首开我国文学鉴赏理论研究之先河.刘勰从审美主客体、文学鉴赏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上,指出了"知音难"的原因,提出了读者在文学鉴赏中作为接受主体的必备条件,对我们今天文学鉴赏、文学批评理论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晚唐李涪深谙礼制并拥有"周礼库"之美誉,《刊误》便是其针对当时礼制沦丧所著之书。文章对李涪生平事迹与《刊误》一书版本进行考释,分析其史料价值,认为此书不仅史源近真、反映现实,又能补史之阙,是如今学界研究唐代礼制及社会习俗不可多得的史料来源。  相似文献   
16.
文学批评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包括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等所作的研究、分析、认识和评价。文学批评也需要批评,也需要专门的研究,对批评的批评或对批评的研究,不但有存在的理由,而且应该受到特别的重视。于是,批评成为了研究对象,国内的"文学批评学"也在不断的发展。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现有的文学批评呈现出了专业批评、媒体批评、网络批评三局鼎立的局面,呈现出了新的特点,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我们的文学批评理想状态应该是开放性的社会历史批评,文学批评在未来的发展应该是多元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史书、笔记、小说以及诗歌中记载和描述了许多无目的游走的行为。本文认为,这类文字表述中隐含了古人对现实人生的体验、认知以及超越的过程。反应到具体创作中就是无目的行为被潜在的文化传统逐步改造并诗意化,即由最初的彷徨苦闷转而为随遇而安的自适恬淡,由被迫无奈的宣泄变为主动自觉的享受。这一诗意化的进程集中体现在唐代以来大量出现的访人不遇题材的诗歌创作中,进而丰富了我们的诗歌传统化和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18.
Student readers struggle to construct the interpretive inferences necessary for successful literary comprehension. Expert think-alouds were conducted to identify the kinds of domain-specific knowledge that were drawn upon when reading the short story The Elephant. These data were used to construct three reading instructions provided to student (novice) literary readers. These instructions informed the student about two types of literary conventions (Rules of Notice, Rules of Signification, Combined). Analysis of the students’ essays indicated having both types of domain-specific knowledge yielded the most interpretive inferences. Attention to language mediated the effect suggesting a means for domain-specific knowledge to be used to leverage student engagement in literary interpretation.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文字编辑、论述是否全面、编者表述等几个方面具体分析了《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中存在的问题,希望编者再进行修改时,予以考虑。在此基础上,文章又兼谈了其他几部中文专业教材存在的问题,希望大学教师在为学生选教材时要慎之又慎。  相似文献   
20.
贞观君臣通过修史,在总结六朝历史经验的同时,提出了建设新文化的方针。对这一问题,学术界从南北文学异同等大的方面作了探讨,却缺乏全面细致的论述。本文通过对贞观年间所修《周书》等八部正史中文苑传或文学传的资料梳理,对贞观君臣的文学思想进行了考察,认为:他们强调文学的政治教化功能,在此基础上,肯定文学的缘情功能,树立了“尽善尽美”的文学理想,为唐文学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