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60篇
  免费   441篇
  国内免费   499篇
教育   11502篇
科学研究   2264篇
各国文化   111篇
体育   661篇
综合类   968篇
文化理论   21篇
信息传播   127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99篇
  2022年   143篇
  2021年   312篇
  2020年   443篇
  2019年   356篇
  2018年   300篇
  2017年   286篇
  2016年   359篇
  2015年   447篇
  2014年   636篇
  2013年   986篇
  2012年   1168篇
  2011年   1201篇
  2010年   719篇
  2009年   827篇
  2008年   1101篇
  2007年   1255篇
  2006年   1371篇
  2005年   1140篇
  2004年   978篇
  2003年   743篇
  2002年   593篇
  2001年   412篇
  2000年   307篇
  1999年   137篇
  1998年   88篇
  1997年   83篇
  1996年   78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91.
作为《九歌》中的第一篇,《东皇太一》所祭祀的对象--东皇太一应为楚国神祀系统中的元始天神,高于其他一切神祗。结合先秦传世文献和近年来出土文献的记载,“太一”其实是一个被神化的概念,他超越于天地,居于北方,能生水并藏于水,是至高无上的天神。而“东皇”之名与楚国祭祀的方位、氏族发展源流及择日有关。再联系楚国历史与屈赋文本,东皇太一实则应指楚之始祖天帝颛顼高阳氏。  相似文献   
992.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诏令奏议类《两汉诏令》条提及临安人洪咨夔生平著述之处存在问题,对此予以辨析。另外,对四库全书《两汉诏令》所据版本,也一并讨论。  相似文献   
993.
由林虞生先生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明遗民顾复的品评书画著作《平生壮观》对书画史研究贡献甚大,然其中误失如脱文、衍文、倒文、未能正原书讹误、未能据相关材料补出阙文、误用标点等校勘和标点的失误等现象亦复不少,本文隅举了上述问题并略作辨说。  相似文献   
994.
在世人看来,一言及商帮,无非是晋商、徽商和浙商的历史,冀商则在人们的视域之外,呔商更是鲜为人知。系统地研究呔商形成的历史缘由、发展阶段和主要特征,对于填补冀东商业史的空白,推进文化产业化,促进环渤海经济的新腾飞和培养热爱家乡、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时代新公民,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5.
清代戏曲家张坚一生著述颇丰,尤以《玉燕堂四种曲》知名当世。然而后代岁月流转,资料湮没,人们只知其曲而不知其人。今裒辑资料成张坚传记及年谱简编,以期为治曲考古之助。其间对于张坚生平事迹、家世背景、与鄂尔泰之因缘、与袁枚和杨潮观等人之交往一一考索,于张坚一生际遇及心态演变也做了相应描述。  相似文献   
996.
关于《世说新语》何以不收陶渊明的原因,各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诸家观点有其合理成分,但也仍有可商榷之处。将讨论重点置于东晋的时代风尚与《世说新语》的甄选标准,认为陶渊明的农本思想、抱朴含真理念、拙于言辞的定位以及高士之隐的追求等方面,与《世说新语》中名士们所崇尚的贵族化风流、人工美、崇尚清谈和好“通隐”等相背离,这才是导致陶渊明事迹不见于《世说新语》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7.
禹贡学会是上个世纪30年代初期由顾颉刚、谭其骧等人发起组织的,它以专门研究沿革地理的民间学术团体而著称,并出版了机关刊物《禹贡半月刊》。禹贡学会不仅把传统的沿革地理学推到了高峰,最为重要的是开启了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新局面,促进了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在中国学术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8.
三、关于宋玉在临澧及相关问题的讨论(一)问题的提出关于宋玉居住于临澧与终老于临澧的问题,清同治版的《安福县志》卷三十四《外纪·流寓》说的比较肯定,“周宋玉,归州人,屈原弟子。悯其师忠而放逐,作《九辩》五首,(笔者按:此据《文选》所载为言,《九辩》最早载于汉王逸《楚辞章句》,本不分段,《文选》选录其中五段,非是《九辩》全文。《县志》说不确。)  相似文献   
999.
湖北文理学院宋玉研究中心宋玉遗迹传说调查小组于2013年10月8日抵达湖北省应城市,对古蒲骚遗址与宋玉在应城的行迹作了田野调查,返校后又根据调查所得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研究.兹报告如下:一、宋玉确到过蒲骚据文献记载,宋玉曾到过蒲骚。为详尽的说明问题,兹将相关文献依时代次序引列如下:宋祝穆《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卷二十四《人道部·故交》“重见故人”条载:景差至蒲骚,见宋玉曰:“不意重见故人,慰此去国恋恋之心。昨到梦泽,喜见楚山之碧,眼力顿明;今又会故人,闭心目足矣。”  相似文献   
1000.
继《兄弟》之后,沉寂七年的余华在2013年推出长篇新作《第七天》。小说一经发表,随之而来的各种评论不绝于耳,褒奖者有之,批评者更甚。余华深谙张力因素对小说的功用,在《第七天》中完美地呈现了三组显著的艺术张力:一是叙事结构上真实与虚构形成的巨大张力贯穿小说始终,推动故事的发展;二是苦难与温情的张力体现作家对底层人深沉的爱与同情;三是活着与死亡两个世界之间的张力体现作者强烈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客观说来,《第七天》以其饱满的艺术张力,理应在余华的所有创作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