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8篇
  免费   106篇
  国内免费   42篇
教育   759篇
科学研究   933篇
体育   74篇
综合类   76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5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131篇
  2013年   139篇
  2012年   194篇
  2011年   195篇
  2010年   171篇
  2009年   143篇
  2008年   140篇
  2007年   162篇
  2006年   133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31.
集群区域技术创新活动绩效与官、产、学三方互动配合的契合程度高度相关.本研究以三螺旋模型理论及吸收能力理论为基础,探讨中低技术集群中学研机构的作用,分析了企业产学研合作行为的影响因素.以90家梧州人工宝石产业集群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后得出结论:中低技术集群中产学研合作是一个包含了复杂联系机制的系统:并非所有的集群企业都可以有效地获取和利用学研机构的知识资源,其根源在于企业吸收能力制约着企业产学研合作的选择行为及创新效率.综合研究成果,探讨了中低技术集群企业深化产学研合作的努力方向及对政府集群政策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2.
多维邻近性与创新是近年来西方学术界多学科关注的热点,但国内研究明显滞后.本文创造性地将组织邻近划分为横向组织邻近和纵向组织邻近两个维度,结合产业集群创新理论,探讨了地理邻近和组织邻近对集群创新的影响机制,并据此提出了5个待验假设;选取我国6大汽车产业集群的12家典型汽车生产集团近5年相关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得出结论:地理邻近对产业集群创新绩效产生正效应;纵向组织邻近对集群创新绩效产生负效应,而横向组织邻近为正效应;地理邻近与纵向组织邻近对集群创新绩效影响呈替代关系,与横向组织邻近呈互补关系;直接创新投入和集群发展水平都促进集群创新绩效提升.  相似文献   
133.
经过几十年的演化,产业集群理论已被广泛接受,而产业集群化发展也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西部地区现有集群多为基于低成本的传统型产业集群,它们自身的发展出现了很多问题,并且不能持续的推动区域经济,所以着手于创新性产业集群的构建和发展成为当务之急。而基于我国西部具体现状,创新性产业集群的培育和构建应主要依托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的充分利用,其升级则要依靠构建国家价值链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4.
从增长极理论的渊源区位理论到增长极理论的前沿产业集群理论,为构筑产业发展空间,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理论支持。本文以绍兴滨海新城的建设为例,分析了增长极理论视角下,绍兴如何进行制度创新和拓展产业空间,以摆脱城市规模、产业结构、要素供应、发展模式的限制,并得到如下启示:一是"增长极"的培育要在产业集聚、规模经济、外部环境等方面与周边地区形成"制度落差";二是"增长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的效应也不同,需要地方政府的合理规划和政策引导,甚至要摆脱行政区划的约束,实现合力发展。  相似文献   
135.
刘霞  陈建军 《科学学研究》2011,29(11):1676-1684
 文章构建了不同网络联结对产业集群能力的影响机制和概念模型,并对128家浙江集群企业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和验证,认为网络中不同主体的关联结网有助于产业集群能力增进,但其作用机制不同。组织间学习中介了本地商业网络和知识网络与产业集群能力的关系,但在协调网络与集群能力增进中没有起到中介作用。认为商业网络和知识网络有利于集群学习网络建构和新知识生成机制形成从而促进集群内力持续提升,是产业集群能力增进的内生动力。而协调网络通过政府等公共机构以资金、政策及共性技术研发等方面提供的支持,帮助集群企业改进生产技术从而提高企业能力水平,是集群能力增进的外源动力。该项研究对于企业有效构建网络联结和政府技术政策供给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6.
吴波  肖迪 《科学学研究》2011,29(1):84-90
 随着集群企业,特别是高品质集群企业,外迁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集群企业迁移的内在机理。已有研究放松了集聚效应的潜在假设,提出了集群企业迁移理论,认为区域层面的资源有限性和企业层面的异质性决定了集群企业的迁移动因与去向。在区域层面,资源禀赋有限性带来的拥挤成本,以及知识积累路径依赖所带来的知识本地锁定风险,驱动集群企业迁移。在企业层面,集群企业的异质性决定了集聚效应的非对称分布和竞争效应,从而驱动集群企业的迁移。基于以上认识进而对区域政府引导产业集群升级的“腾笼换鸟”政策提出了建议,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四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37.
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构建及演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重新提出了"探索科技创新举国体制",以期"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在这种背景下,对国家创新体系概念的提出和发展完善过程进行了回顾,并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战略群式国家创新体系.最后,从战略群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演进,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8.
虽然有很多文献分析了产业集群对创新的促进作用,但没有明确区分"创新产出"与"创新效率"这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以国家高新区为样本,实证研究了产业集群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集群显著抑制了区域创新效率。分析了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9.
本文以四川德阳装备制造业集群为例,从节点度、中介中心度和结构洞三个维度,分析了装备制造业集群的创新网络结构嵌入性对集群企业创新能力增长存在的影响.结果显示:集群企业的结构洞特征对企业创新能力增长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而节点度及其网络中介中心度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增长不存在正向影响.这说明在德阳装备制造业中,每一个处于“桥”位置的企业能获得更多创新资源,其创新能力增长拥有绝对优势,而配套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联系仅仅是低水平的业务合作,缺乏技术、知识、信息等方面的互动和学习,创新资源得不到流动,创新能力得不到提升.本文进而指出了一些提升集群创新网络结构嵌入性对集群内企业创新能力影响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0.
集群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不仅与R&D的投入水平、产业集聚程度等因素有关,还取决于科技和产业的有效对接.基于浙江省绍兴市14 262份问卷的调查与分析,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实证研究了科技和产业对接对集群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及其程度,并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