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367篇
科学研究   15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30篇
信息传播   3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黄丕烈受乾嘉学风影响,藏、校了数十种宋人词籍,其中不仅有像宋刻《详注周美成词片玉集》这样的珍本秘册,还有许多重本与残本,为其校雠、补缺奠定了基础。黄丕烈以丰富的经验和科学的方法对词籍的版本形态、源流情况等作出了精审鉴定和深入研究,并一一记录在题识当中。在校勘上,他以对校为主,不惮复校;若遇歧异,则只列不改,以存真面;他还请顾千里等高手,博采众家之长。黄丕烈对词人生平、词籍名称甚至是抄者史迹多有考订,遇无法解决者,便开列阙疑,以俟来者。黄丕烈的词籍整理活动对宋词在清代的传播以及宋词版本学、校勘学在清末成为词学研究的重要分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明末清初的朝代更替中,有不少中国文人和僧侣,由于明末战乱、日本德川幕府的支持等原因,纷纷东渡扶桑,形成了一次移民浪潮.与此同时,也掀起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中国向日本进行文化传播的又一次高潮.在这过程中,中国人在宗教、哲学、医学、建筑、书法、音乐、武术以及造船业等方面都对日本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儒士是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儒士们以六经为务。汉初儒士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兢兢业业钻研儒学,弘扬文化。汉初儒士基本由三类人构成:第一类是儒学实践型,以叔孙通及其弟子为代表,他们着重继承和改革先秦儒家礼仪,为汉立法;第二类是理论型,以陆贾、贾谊为代表,他们居官为政,直接从事儒家政治和理论文化建树;第三类是教师型,从事学术义理的研究,并开门授徒,薪火相传,以专门的学术集团为代表。儒士们的努力,为武帝时代经学昌明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世说新语>中的谢安具有极佳的"魏晋风度",浓厚的家族情思,突出的事功行为和多方面的文艺素养.因此,谢安不仅是全书重点记述的人物,而且是六朝士人的典范.  相似文献   
15.
儒家的"经世"基于"知我者其天乎"的强烈信念,"致用"则是一种人文主义的使命感的体现.但是在封建的官僚制度运行中,"经世致用"实际上的运作与实践经历了极为不幸的命运.本文以王安石为例,剖析其与"经世"思想的因果关系和内在逻辑,试图对儒家经世思想发展的一个有代表意义的时段作一个浅显研究.  相似文献   
16.
唐代社会开放,士人和妓女交往频繁,这在唐人的士妓诗中有集中反映。然而,士人和妓女毕竟属于两个不同的阶层,所以在相互的交往中,也就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心理状态。士人和妓女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异,也使得士人在对待妓女的感情上会作出违心的举动,加上封建社会的传统影响,唐代妓女也就很难摆脱悲惨的社会命运。  相似文献   
17.
柳宗元的《江雪》被千古传唱。这首诗歌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艺术精神和审美趣味。我们在赏析这首诗歌时,通过解读文人怀才不遇时寄情寓意的方式和内涵去领悟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艺术精神和文化内涵,进而对中华民族精神产生更多的领悟和理解。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Van Dijk的话语观角度分析汉语旅游文本英译过程中删减或保留的内容问题。作者认为,保留表情/意功能的信息能够让的语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9.
元代士人有着强烈的科举情结,他们把这种情结诉诸于笔端,于是在元代独特的文学样式——杂剧中出现了大量的科举描写,并因此形成了形成了文学史上的科举盛世。由此可见,研究元代士人科举情结产生的原因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元杂剧。  相似文献   
20.
两汉是经学的昌明时代,就儒家经传的诠释而言,因五经立于学官而出现所谓今古文与师法家法之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汉注特有的灾异说经与注重章句训诂的解经特色。而两汉《谷梁经传》诠释,既凸显了这两大特色,又在形式与内容上具有《春秋》学特有的"日、月、时"例发微与浓重的伦理、礼法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