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367篇
科学研究   15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30篇
信息传播   3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宁波以其独特的地缘,政府的支持,研究者的辛勤耕耘,在浙东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宁波浙东学术文化加以地域化研究,既显现了浙东学术研究的局域特征,也有助于提高浙东学术研究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02.
以《论语》中的信息为依据,分析孔子设学授徒同弟子从政的关系及孔子荐才之道,进而对“学而优则仕”命题加以分辨。  相似文献   
103.
This essay examines the career of the Shafi?ī jurist and logician Sirāj al-Dīn Urmavī (1198–1283), who combined his scholarly and judicial activities with ambassadorial appointments to Frederick II, King of Sicily and Holy Roman Emperor, and the Ilkhan Hülegü. Originally from Azerbaijan, Sirāj al-Dīn spent most of his professional life in Ayyūbid Cairo and, from 1257, in Seljuk Konya, where he spent the final decades of his life as chief qadi. Through a contextualised reading of the extant biographical information for Sirāj al-Dīn, the article draws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wo aspects of his physical and professional trajectory. First, the essay situates Sirāj al-Dīn's career in the context of processes of cultural change in thirteenth-century Anatolia. It seeks to demonstrate both the transfer and adaptation to the Anatolian urban milieu of social–cultural patterns attested for the a?yān in neighbouring predominantly Muslim societies, and the shaping of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functions of immigrant scholars to Anatolia by local conditions. Second, the article identifies Sirāj al-Dīn as a prominent participant in an intellectual community engaged in inter-cultural exchange across political and confessional boundaries in the thirteenth-century eastern Mediterranean.  相似文献   
104.
王长顺先生的《先秦士人与司马迁》是司马迁和《史记》研究的又一力作。该论著所表现出的“新”、“博”、“谨”、“通”等特点,即新颖独到的研究视角、古今中西资料的有机结合、严谨务实的研究态度、通脱达观的理性思考,向我们昭示了一位创新型学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和学术品格,给我们文学研究者以诸多学术启示,从而将文学研究引向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相似文献   
105.
学人研究、学史研究和学论研究是构成档案学研究的三要素,三者相辅相承,共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学。只有进行档案学术研究活动,并且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的人才是档案学人。研究中国档案学人具有四个意义:对档案学人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档案学发展的历史;可以把对档案学人的研究作为档案学史研究的一个特殊视角;对档案学人的研究能够评估和定位档案学术的发展阶段;研究中国档案学人,是打造中国档案学派的重要路径。研究中国档案学人的四个路径,即"个案研究""比较研究""群体研究"和"学术著作评价"。  相似文献   
106.
丁涛  盛健 《鸡西大学学报》2015,(2):35-37,50
韦政通中国思想史研究方法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对思想家做全面的研究,无论是其编"观念的索引",还是注重思想发展的环境和不同领域的交互作用,以及借用西方理论方法等,都是为了全面地看问题,做全面地分析。此外,他对"偏见""成见""主见"三个观念在思想史研究中作了解释说明,强调要超越"偏见",克服"成见",发展"主见"。他还分析了历史的主观性与客观性,认为绝对客观的史学是不存在的,历史的客观性和主观性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107.
《红楼梦》前五回是其人物与主旨的象征性抒写。从开篇人物出场的视角,或隐或现一个包括作者在内的读书人群体形象,而且贯穿始终,这是一个被读者忽略的红楼群体。曹雪芹通过贾宝玉(甄士隐)与贾雨村“两峰对峙”,以及甄假宝玉合体等“分一为二”的写作手法,暗示读书人问题是《红楼梦》的主旨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使闺阁昭传”是为了寄托曹雪芹自由纯美的人文理想,宝黛爱情与唯美人性同样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全书浓郁的悲剧氛围,则是读书人个体人文追求与社会核心价值观悖谬的困惑使然,这是一个具有超越时空的历史问题,值得今人,尤其是人文学者们反思。  相似文献   
108.
出国访学是我国高校教师国际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依据迪尔多夫的“跨文化能力发展模型冶,提出教师出国访学的过程模型,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曾赴加拿大大学教育学院访学并已归国的16名中国高校教师的访学收益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访学教师取得了显著的内部和外部收益,表现在理念提升、教学和科研创新以及国际化交流合作等。这些收益不仅促进了教师国际化的可持续发展,还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全面提升。文章最后从个人、院校和国家三个层面对如何加强访学项目的支持和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9.
唐前定命观念的演变和定命故事的出现为唐代定命小说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唐士人的命运遭际催生了大量定命故事,一些有社会责任感的士人出于功利目的,将当时流传的定命故事搜集整理、再创造,“定命小说”因之兴起。  相似文献   
110.
对韦丛芜在抗战时期弃文从政,长期以来争议较大,也颇有微词。鲁迅先生哀叹其"神驰宦海",更有研究者认为是其人生败笔。然韦丛芜是怀揣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报国之心走上从政道路,从政期间推行的乡村建设运动的理想与实践,对于今天新农村建设仍具有启示作用。只是他为这段历史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