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74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427篇
教育   1246篇
科学研究   930篇
体育   84篇
综合类   93篇
信息传播   3128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91篇
  2021年   92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96篇
  2018年   239篇
  2017年   251篇
  2016年   254篇
  2015年   244篇
  2014年   271篇
  2013年   313篇
  2012年   355篇
  2011年   389篇
  2010年   300篇
  2009年   278篇
  2008年   303篇
  2007年   330篇
  2006年   305篇
  2005年   288篇
  2004年   247篇
  2003年   219篇
  2002年   165篇
  2001年   174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921.
刘钊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10):1022-1028
【目的】 了解我国民族高校科技期刊的媒体融合特征,评析其传播效果,为提升其影响力提供参考。【方法】 以9种北大核心民族高校科技期刊为调研对象,从期刊网站建设、互动服务平台设置、论文开放获取、新媒体运营等角度探讨媒体融合下民族高校科技期刊的传播力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结果】 90%的民族高校科技期刊媒体融合下传播力一般或者良好,主要表现在期刊开放获取网站建设有待规范和优化、媒体形式比较单一、与用户互动不足、新媒体传播有待深入开发。【结论】 建议民族高校科技期刊充分利用新媒体增强传播力、拓展服务功能,集中优势资源树立民族高校科技期刊品牌形象,以媒体融合为切入点提升期刊的展示度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922.
【目的】 通过大量数据和实例总结分析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第一期和第二期项目所取得的资助成效,为科学启动第三期及未来相关期刊资助项目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2012—2017年《期刊引证报告》和《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的指标数据,较系统地探讨了一期和二期项目资助的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变化情况,并在深入比较的基础上总结分析变动原因和期刊指标增幅平均值提升情况。【结果】 经过6年的实施,入选两期项目的大部分期刊学术水平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的增幅平均值分别为66.71%和51%,国际影响力和显示度明显改善。【结论】 我国高水平英文科技期刊基本进入支持范围,两期项目总体成效初显,对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希望国家有关部门进一步优化资助机制,不断完善资助效果,为打造更多国际一流科技期刊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923.
【目的】 分析科技期刊编辑职业韧性的现状,探讨编辑职业韧性的培养策略。【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和职业韧性量表,通过现场调查和网络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韧性。【结果】 科技期刊编辑职业韧性总分为(56.93±7.36)分,得分指标为79.07%。职业韧性量表的3个维度得分指标由高到低依次为成就目标、调整适应、探索精神。【结论】 科技期刊编辑职业韧性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培养策略主要包括提升编辑成就目标水平,改善编辑调整适应能力和培养编辑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924.
【目的】 调查开放获取期刊目录(DOAJ)收录的所有开放获取(OA)期刊的可达性和稳定性,以期为OA期刊长期保存和访问提供技术支持和参考。【方法】 采用网络调研法,结合Excel宏和人工测试,对2017年5月8日下载的DOAJ元数据中全部期刊进行可达性和稳定性的调查。该调查为期3个月,分3次进行。【结果】 在3次调查中,能够成功访问至少1次的期刊共9104种,占样本期刊总数的96.4%。虽然第1次和第2次调查的可达率接近,但是从单个期刊角度分析,在第1次调查中可达的期刊,在第2次调查中未必可达。【结论】 DOAJ收录的OA期刊可达性较高,但其稳定性还有待提高。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的OA期刊数量较多、可达性较高。虽然各学科OA期刊数量差异较大,但是各学科期刊可达性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925.
【目的】 通过引入二维码,实现接触点创新,促进科技期刊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文献,对科技期刊应用二维码的现状和实例进行分析,提出二维码的应用建议。【结果】 二维码在科技期刊中的应用具有起步晚、数量不足、形式单一和功能欠缺等缺点。当前二维码应用主要集中于传播科技期刊内容、识别官方网站、社群互动、宣传推广发行等方面。科技期刊应用二维码时要熟练掌握制作技巧、分享拓展应用、优化数量位置、增加辨识力度和灵活运用活码。【结论】 二维码在科技期刊中的应用有待推广,功能需进一步拓展,标准需规范化。今后应当借鉴二维码在其他行业中的实践和创新,使其更好地为期刊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926.
【目的】 分析我国SCI收录期刊影响因子相关自被引率(SCR-IF)的状况,进一步解读自引在影响因子中的作用,以利于我国办刊人掌握期刊的发展方向。【方法】 以2015年版SCI收录期刊为研究对象,计算中国和G7国家(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有代表性的新兴国家(韩国、印度、俄罗斯)期刊自被引率(SCR),同时计算各刊的SCR-IF、非影响因子相关自被引率(SCR-NIF)及二者比值K,对各国期刊的SCR-IF、SCR-NIF、SCR、K值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各国期刊SCR-IF的均值均大于SCR-NIF和SCR,K的中位值为1.502~1.889;我国SCI收录期刊的SCR-IF、SCR-NIF均小于韩国和俄罗斯,但高于其他8个国家;我国SCI收录期刊中,SCR-IF为0的期刊占比为3.28%,小于各国均值6.21%;我国K>2.0的期刊占比为34.97%,小于各国均值37.19%。【结论】 SCR-IF较SCR更能准确反映期刊自引对影响因子的实际作用。我国SCI收录期刊SCR-IF相对较高,但仍有部分期刊的自引对影响因子没有任何作用,且我国SCI收录期刊的自引较少有人为操控。  相似文献   
927.
【目的】 探索全媒体视野下我国科普期刊用户的互联网运营机制,为科普期刊全媒体转型提供可行策略。【方法】 运用案例研究和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科普期刊全媒体转型的现实问题入手,以用户生态化构建与运营视角,综合运用杠杆化与数据化思维手段,探索科普期刊全媒体转型过程中的用户类别化运营机制。【结果】 全媒体视野下科普期刊用户运营应强调杠杆化思维、数据化思维和生态化思维,并将全媒体生态圈的用户细分为核心用户、活跃用户、典型用户和普通用户,依据用户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类别化运营,以实现用户价值的最大化。【结论】 全媒体视域下科普期刊应建立用户驱动与运营意识,并对全媒体用户进行精细化管理与维护,激发用户能动性,助力科普期刊全媒体运营。  相似文献   
928.
【目的】 探讨第三方代投医学科研论文的作者基本信息及论文特点,提出防范建议。【方法】 调查《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7年10—12月779篇来稿的作者注册信息、用户名、密码等基本信息,并分析疑似代投论文的特点。【结果】 本研究发现165篇疑似代投论文,其中72篇来稿正文无作者及单位署名(无署名),93篇来稿正文有作者及单位署名(有署名)。疑似代投论文的注册邮箱、手机号和用户名、密码均有一定规律性;无署名论文注册信息特征性较强,论文质量不高,以临床研究为主,更易识别;有署名论文相对规范,以基础研究为主,存在基金标注不当现象。【结论】 第三方代投具有各自规律的注册信息特征及论文特点。建议医学期刊编辑加强论文初审,重视审核作者投稿信息,并要求作者投稿时提供相关研究真实性证明材料,同时相关科研管理部门应加强科研人员的学术道德伦理教育和监管。  相似文献   
929.
文章分析了目前国内科技查新的现状,通过探讨常规科技查新服务的理想模式和实际科技查新服务的弊端,提出了新形势下的"科技查新+"服务模式。重点诠释了"科技查新+"的概念、"科技查新+"服务模式的结构框架,并从服务流程和服务客户群体方面对"科技查新+"服务模式进行了解析。从多个角度以实例阐述"科技查新+"服务模式在科技经济创新主体创新活动全产业链中的具体应用形式。  相似文献   
930.
宋玲玲 《现代情报》2017,37(10):137-143
[目的/意义]本文基于学术迹和学术矩阵的学术测度测算国内航空、航天领域期刊的学术矩阵参数和学术迹,实证探索研究期刊评价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学术迹和学术矩阵学术测度方法对期刊各类学术成就进行量化评估,充分展现期刊整体学术水平提供了一种更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并深化了学术评价的直观性和全面性。[方法/过程]以国内航空、航天领域的10种核心科研期刊为研究对象,以CNKI数据库为数据来源,采集10种期刊的可被引论文数、零引论文数、h指数、总被引数和h域引文数5个独立数,基于学术迹和学术矩阵的学术测度测算它们的学术矩阵参数和学术迹,实证探索研究期刊评价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结论]通过学术迹的动态变化趋势比较发现它们的学术迹整体呈发散状走势,有效学术贡献的累积期至少需要2~3年;学术矩阵的各项指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诠释期刊之间差异产生的原因,并主要从总学术贡献、发文的即时关注度、学术潜力爆发期和整体发文水平等方面对期刊学术成就差异进行总结。这对于学术期刊提升自身学术水平及科研影响力起到了客观且正确的敦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