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0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24篇
教育   499篇
科学研究   85篇
体育   549篇
综合类   257篇
信息传播   6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134篇
  2010年   102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乒乓球运动员应加强快速、准确、灵活的步法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乒乓球运动员在短时间内,根据来球方向、速度、落点以及旋转等快速作出判断时步法移动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一些训练措施。  相似文献   
72.
阐述了国际乒乓球比赛微电脑报名系统的功能,通过分析其在第12届亚乒赛及第43届世乒赛的运行情况,指出了它在技术上的特点以及今后设计同类计算机系统的理论依据和参考要点。  相似文献   
73.
以高校高水平乒乓球队为例,论述了直拍生胶打法运动员的训练方法,即发球与发球抢攻、接发球与接发球抢攻、正手攻球、相持、防守、直拍横打训练等.  相似文献   
74.
新规则对世界乒乓球运动技术发展趋势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运用录像观察和三段分析法对实行新规则后的14名世界优秀男选手的比赛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将所得数据与各评估指标进行对比,结果发现:1)新规则执行后世界优秀男乒选手在三段使用率上发生了新的分配形式,三段的使用率有明显的"向平均数回归"的趋势.该结果提示新规则实施后,世界优秀选手在前三板的争夺更加激烈.2)与国外运动员相比,中国选手在接抢段的使用率更高,表明中国运动员更好地适应了新规则.此外,多名世界顶尖球手在相持段得分率的评估中不及格,作者据此认为新规则实施后,三段分析法的评估标准有必要进行修订,以跟上形式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75.
乒乓球专项身体素质研究状况及其训练方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通过对43篇有关乒乓球专项身体素质及训练方法的论文进行分析,反映了目前理论工作者对乒乓球专项身体素质和训练方法认识的程度和水平。为今后乒乓球专项身体素质和训练方法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6.
高师乒乓球选项课是大学生非常喜欢的体育课程之一,由于受大学生技术水平的影响和乒乓球运动项目特点的制约,课堂运动量偏小,达不到教学的目的。根据教学健康课程改革的目标出发,灵活选择各种适宜的练习方法和手段,使高师乒乓球选项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7.
中国队乒乓球在世界乒坛中的整体领先实力短期内难以逆转,但通过国际乒联对现行乒乓球比赛规则的不断修改,将会对中国乒乓球的霸主地位形或新一轮的冲击。通过对第47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剖析,一个新老交替、打法多样、风格各异的发展格局已见端倪。  相似文献   
78.
中国乒乓球运动员选材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理论研究法探讨中国乒乓球运动员选材的现状,其显著特点是:选材体制健全、重视普查与层层筛选,注重乒坛梯队建设;从少儿抓起,扶持重点,建立中国乒坛小世界;竞赛制度与各级选材体系紧密配合,坚持赛制改革;注重选材理论的研究,建立和完善选材指标体系;发挥社会力量,形成基层少儿竞训网络。  相似文献   
79.
通过分析反手中远台拉冲技术核心环节的运动学特征,探索其技术动作结构变化的规律以及相应环节在击球过程中的主要作用。运用瑞典Qualisys三维运动捕捉系统对11名优秀男子乒乓球运动员的反手中远台拉冲技术动作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在该动作完成过程中腕、肘、肩、髋、膝、背等各环节都参与协同发力,腿、背、肩部的蹬转运动稍早于伸肘和甩腕;腕在肘后有加速,拍在腕后有加速,球拍顶点的加速结束最晚,击球前的甩腕是最后的加速发力环节;甩腕、伸肘、挥前臂这三个环节是反手拉冲技术中提高挥拍速度的关键环节;蹬腿、顶髋、伸背对于提升挥拍速度的直接作用较小,髋、膝、背部的主要作用在于依据来球的不同特征调节身体的空间位置以及为挥臂提供支撑反作用力;击球时前臂的挥动是向前为主、向上为辅,“快撞在先,快摩在后”;球拍顶点合速度的最大值出现在击球瞬间。研究认为:在实际训练中要注意加强腿、髋、背部依来球不同特征对身体空间位置进行调整的能力,并强调前臂的横向转动以及“伸肘”和“甩腕”对于提高击球质量的作用;另外,还需注意提高各环节间整体协调发力的能力,避免出现发力过早或过晚现象,使球拍挥动速度在击球瞬间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80.
对普通高校乒乓球课影响学生击球稳定性的众多因素进行多维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学生击球稳定性的主要因子是:动作结构因子、旋转理解因子、发力方式因子、外在客观因子,并据此提出了提高学生击球的稳定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