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1篇
教育   113篇
科学研究   7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10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41.
当今 ,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正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新课程和任务。数学作为一种文化体系的观点 ,也正成为学术界的热点。数学与艺术的历史融合 ,数学与艺术所共有的语言特点 ,这多重的因素、背景和机缘都为数学教学中引入艺术审美内容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42.
刘姥姥是《红楼梦》中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她有着鲜明丰富的性格特征,神采独具,魅力四射。简而言之,刘姥姥形象的特征可用三个字来概括,即智、义、朴。她心地善良、头脑灵活大智若愚、风趣幽默、随机应变、见义勇为,善于应酬又不失质朴,知恩图报而不辞劳苦……她的言谈举止,始终不脱自己的本色,是个阅历丰富、聪明机智的庄稼人。  相似文献   
43.
学习、借鉴和发展中国古代历史撰述的优良传统对提高当今中学历史教材语言表述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学历史教材编写者首先应提高史学修养,发扬古之良史据事直书的求真精神,学习传统史学注重史识的优良传统,吸收古代史书史论的丰富遗产,学习和发展古代历史撰述在遣词造句和编次组织上的优良文风和叙事技巧,做到真实、正确、恰当地表述历史,使中学历史教材语言表述更确切;同时注重使用传统史学“尚简”笔法,如剪除重复、去掉浮词的做法和“寓论断于序事”的表述方式,使中学历史教材语言表述更凝练;在确切和凝练基础之上还要重视和借鉴古代历史撰述文史结合的传统,学习历史著作重视有意义细节描写、采用“互见法”组织材料、叙述通俗等写作特点,采用多样化的表现手法使中学历史教材语言表述更生动.  相似文献   
44.
吕梁历史悠久,歌咏吕梁的诗词亦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魏风》和《唐风》,经汉魏、唐宋、元明清,直至近现代,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吕梁诗词有着浓厚的地域色彩,主要表现于赞美山川名胜、讴歌历史人物、题咏物华天宝、反映民生疾苦、抒发乡思情结等方面。其纯朴自然,别有风味,已成为吕梁文化沉淀中的重要部分,在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的同时,也必将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45.
章太炎的丧葬观及哀祭文体思想主要体现在<国故论衡·正赍送>中,其哀祭文创作也有所涉及.<国故论衡·正赍送>批评了时人"于情为失衷,于事为失顺"的丧葬行为,认为丧葬要以朴质从简为宜,"慎终追远,贵其朴质者也."而哀祭文体创作要"文敞者宜返质,谓当刊剟殊名,言从其本".章太炎的哀祭文创作在形式与内容上大都体现了其循名责实,...  相似文献   
46.
小城文学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李杭育80年代的几个短篇,对"葛川江"上的一群朴野、粗拙的精魂,表现出了无限的神往,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民族精魂与民族气质的正面价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传统文化的演变与世纪新文化的创建过程,成为新时期文学中小城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7.
数学中存在美。通过数学中关于对称性、和谐性、简单性和奇异性的实例揭示数学中的美学。  相似文献   
48.
陈君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7,21(6):104-105,114
弗罗斯特是美国20世纪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善于运用口语化的语言、规范的句法和传统的诗体形式来展现新英格兰普通人物的平凡生活.因此,他的诗作貌似简单、平凡、通俗,但细细品味,这"简单"之下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深邃的道理.  相似文献   
49.
数学是美的科学。教师不仅要把数学的"美"和"魅力"展示给学生,更要带领学生发现、挖掘数学的"美"。敘述了如何让学生体会语言美、感受结构美、欣赏图形美、体验简捷美和赋予形象美,使学生在学习中享受数学美。  相似文献   
50.
论课程改革之复杂性逻辑:声辩及其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改面临着诸多限制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有学者在追问方式与归因方式上存在着对课程改革的简单性误读与误解,由此忽视与低估了课程改革的复杂性逻辑。消解简单性思维所诱发的偏执及其困顿,关键在于运用复杂科学的思维方式,进而从课程改革的非线性特征、过程性旨趣以及关系性品质三个维度为课程改革之复杂性进行声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