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69篇
科学研究   10篇
各国文化   2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7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1.
鉴于一线员工满意度对高星级酒店的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芜湖新百金陵大酒店一线员工进行在线问卷调查,运用IPA分析法,区分高星级酒店一线员工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影响差异,甄别出酒店现阶段提升一线员工满意度的优劣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结果显示,酒店效益和社会交往层面优势明显,重点保持;外部薪酬激励为短板,亟待改进;企业培训、员工区域具有优势,保持即可;工作量和内部薪酬激励,优先级最后。  相似文献   
12.
当前高校本科新生转专业的意向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本科生集体办理转专业是近年来众多本科院校教务处的一项常规性工作。目前,许多高校都制定了允许学生转专业的相关政策。同时,很多高校有大量一年级学生在第一学年末提出转专业申请并成功转换专业。为此,我们对200位本科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初步分析了几个因素与学生产生转专业意向的关系,并就当前高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一些浅薄想法。  相似文献   
13.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以全新的理念展现在我们面前,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个多元化的平台.伴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进行,中考试题发生了深刻变化,逐渐趋向开放性、应用性、探究性.本文仅对测物质密度实验题命题趋势分析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各地中考、竞赛命题以电热器类电路设计题为热点,将生活实际与所学电热知识联系起来,重点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本文通过例题对此类问题进行归类分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找错题例析     
1实验设计中的错误例1利用如图1所示的电路,测定一个电热器R0(R0的阻值未知,额定电压已知为U0)的额定图1功率P0,R为滑动变阻器,R′为电阻箱,所有仪器都能保证实验正常进行.实验开始前,三个开关S、S1、S2均处于断开状态.(1)略.(2)根据公式P0=U0I0,王强同学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步骤:  相似文献   
16.
刘慧娟  杨虹 《现代语文》2006,(11):13-14
“教师主体”还是“学生主体”历来是教学争论的焦点。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了“语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和引导”①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但在语教学现实中要真正做到这一点还是非常困难的。课常教学在新课程下呈现其特有的风格:  相似文献   
17.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方面来看,对于当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通过对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的分析,总结出当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方法.分析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延安时期正确地、被实践所检验的做法,同时结合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当前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我国实行消费信贷的难点的分析,并根据我国社会及经济现状提出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一系列解决难点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结合长春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从构建人力资源结构体系、打造求实创新人才队伍两个层面,提出以人为本,以共同的文化理念为基础,以因才施用为动力的人才培养机制,为图书馆的事业发展提供内动力。  相似文献   
20.
2011年无印良品在中国的天安艺术中心举办展览,原研哉先生强调了无印良品品牌建设的审美源自日本传统的审美观念——虚无。由此引发笔者对"虚无"这个概念的疑问,"虚无"的审美和"极简主义"有何区别?原研哉先生认为无良印品品牌自始以来产品信息传播都是以产品上无图形化的logo,这是这个品牌的创新也是其独到之处,但是其在各个广告宣传物品上均出现logo,这是矛盾的吗?假如在所有广告宣传上也抹去企业的品牌信息,那么这个"无印"的品牌宣传是否能达到极强的统一性与品牌建设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