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篇
体育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有关创造力研究对创新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创造力(creativity)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概念,包含人格、动机、认知、知识经验等多种成分。广泛的兴趣、好奇、独立、自信、对学习或研究有热忱、持之以恒等是高创造者最主要的人格与动机特征;学校创新教育需要从小培养这些重要的心理品质。创造性过程包括观念的产生与观念的选择两个复杂的过程,在观念产生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发散性思维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但是,与选择过程有关的批判思维、评价思维却没有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每个人对创造力都有自己的理解即创造力的内隐理论,我国教师认同的创造性学生的特征大多与传统智力因素相联系,如反应敏捷、智商高、善于观察、喜欢思考;这是对创造力的一种非常偏面和狭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隐性知识、内隐认知与科学创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程序化、自动化、组块化等方式,显性知识可以转化为隐性知识,这种转化一方面有利于个体充分利用有限的认知资源加工更多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使已转化为长时工作记忆的信息被迅速准确地提取,而被用于创造活动之中。隐性知识对创造活动的作用,主要通过问题意识、直觉、酝酿效应、灵感等认知活动表现出来。例如,一些特定线索可以激活语义记忆中的相关信息,引导思维指向某种假设,获得直觉,或以类比推理形成对问题的深层结构的认识等等。创造性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内隐认知和隐性知识。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创造力特征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武汉地区4所重点高校453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创造力特征主要包括寻根究底、独具匠心、笃学不倦、特立独行、安于现状、孜孜以求,以及思维的敏锐性、思维的灵活性和直觉思维等9个因素。不同学科的大学生在一些创造力特征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文科和工科大学生的创造力特征得分较高,医科和理科大学生的创造力特征得分较低。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特立独行和安于现状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情绪与创造力关系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国莉  周治金 《天中学刊》2007,22(3):131-133
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产品的智力品质。它受情绪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情绪状态和创造力、情绪稳定性和创造力均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论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大学生心理素质是与大学生的学习、学术研究和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心理素质与能力、人格特质、心理健康及创造力既有密切的关系 ,也存在着差别。大学生心理素质建构应以人的大脑发育规律为基础 ,以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为依据 ,将理论思考与实证研究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及其人格特征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成瘾作为一种现象,日益侵入大学校园,并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健康等问题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对396名大学生在网络游戏、网络信息下载与网络人际关系三个网络使用功能上的使用情况及其感觉寻求、人际信任、孤独感三个方面的测评结果表明,大学生中存在不同成瘾类型的网络成瘾,并且不同成瘾类型在一些人格特征上存在着显性差异。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重点通过利他行为中的互惠利他与自我和谐、人际关系以及社会和谐的相互关系的论述,认为互惠利他有利于自我和谐,从而促进人格健全和人际关系和谐.且提出了中国社会背景下利他行为的表现以及培养利他行为的途径,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8.
两个实验采用不同的实验任务,探讨句子语境中同形歧义词(homographs)歧义消解的过程以及激活和抑制机制的作用。结果表明:(1)采用词汇判断任务时,与语境一致的同形歧义词的主要意义首先得到通达,与语境一致的次要意义随后才被激活;(2)采用意义适合性判断任务时,同形歧义词不适当的意义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3)相对意义频率对同形歧义词歧义消解过程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评价思维是对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超越,创新思维=发散思维 评价思维。培养大学生评价思维能力可以充分发展大学生创新能力,实现大学生创新能力由自我性向社会性的顺利转变,提高学生创新学习能力。高校应该从教师观念、教学和评价制度三个层面着手,遵循提高学生评价思维能力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评价思维,并体现出其对创新学习的有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