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34篇
科学研究   1篇
  2023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创业教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培养创业型人才为目标的一种素质教育,其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初创期、形成期和成熟期。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经历了国外引进、国内推广和实践反思三个阶段。追踪国际创业教育的新趋势,关注我国创业教育的新动向,可从完善目标体系,建设创业课程,培养创业师资,建立运行机制和营造创业氛围等几个方面进一步实践与探索,努力开创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新局面。  相似文献   
12.
13.
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内涵剖析与产学创用联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院校既是技术人才培养的基地,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载体和桥梁.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体系由管理制度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人才培养创新系统和科技创新服务系统四部分构成,四个系统协同互动.体系的建设将从专业建设、科研团队、科研管理和技术联盟等四个方面展开,政校企所各司其职,四方联动,形成科技创新长效机制,产学创用多管齐下,立体推进,力促区域经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地方高师与乡村教师的互动模式,主要有“特岗计划”模式、“培训基地”模式、“置换培训”模式、“研训教一体化”模式。地方高师院校在输送特岗教师方面具有优势,可在教师教育互动方面做出一些有益的实践探索。融学习支持、技术支持、管理支持和情感支持为一体的乡村教师培训新模式,具有四个基本环节:高校集中研修,“影子教师”实践,返岗培训实践,培训总结提升。“实习支教、置换培训”模式是一类较为复杂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涉及多个主体,有师范生、高校、高校指导教师、乡村教师、中小学实习指导教师、乡村学校、地方政府等个体和集体。“研训教一体化”模式旨在通过机制创新,将教研、培训、教学有机融合,共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许多大学仿效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尤其是哈佛核心课程进行通识课程实践,以此作为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以北京大学与哈佛大学为例对通识课程实践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研究型大学只是对原有专业教育进行一些调整与修饰,通识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四个环节与美国大学尚有很大差距,都亟需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的主要方向,在于开展应用性研究和技术服务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激励机制主要包括激励主体、激励客体和激励行为三个运行要素,科技创新的激励主体可以是政府,激励客体是企业或高职院校;激励主体还可以高职院校,激励客体为科技人员。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的构建,要求激励主体深入剖析科技创新活动主体的创新动机,以及主客体所面临的制约因素,政府和高职院校出台具体的激励措施,强化激励行为,主客体良性互动,方可产生满意的激励效果。  相似文献   
17.
以广东省肇庆市G县为例,通过多种形式的调研,分析山区县在推行县管校聘政策中面临的现实困境。研究发现,G县实施县管校聘政策主要面临教师资源流动不畅、教师考核标准不一、教师参与意愿不强等问题,其原因在于顶层设计欠周密、政策激励性不足、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对此,建议改革教师管理制度,推进教师有序流动;构建协同培育机制,缩小城乡师资差距;出台教师激励制度,吸引优秀教师到乡村任教;建设财政统筹机制,为乡村教师提供生活便利。  相似文献   
18.
美国教师教育改革在近年来取得了新进展,具体表现为:政府对教育的干预加强,教师教育一体化趋势明显;高等教育发展出现新动向,市场化和法制化并驾齐驱;教师教育专业性受到质疑,大学化进程受阻;新一代认证机构成立,第三方质量保障作用显著。美国教师教育改革给我国的启示是:注重学习结果评价,鼓励课程持续改进;重视教师教育认证,坚持绩效本位;教师教育体系完整,既有全国统一标准,又能促进多元文化互惠共生;加强教师教育认证,促进教师教育制度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教师教育质量保障是全球性的教育主题,美国修订教师教育标准,加强教师教育认证,从源头上保障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师专业化水平,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提供了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