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8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15篇
教育   17644篇
科学研究   564篇
各国文化   66篇
体育   524篇
综合类   218篇
文化理论   72篇
信息传播   212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75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139篇
  2015年   368篇
  2014年   1551篇
  2013年   1481篇
  2012年   1874篇
  2011年   3038篇
  2010年   2126篇
  2009年   1934篇
  2008年   2451篇
  2007年   1347篇
  2006年   1121篇
  2005年   1370篇
  2004年   579篇
  2003年   262篇
  2002年   301篇
  2001年   322篇
  2000年   336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1.
文章通过对公共图书馆读者借阅情况及其查阅途径的调查分析,阐述在网络环境下传统图书馆具有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13.
美国女作家维奥斯特的短文一《What,Me?Showing off?》层次清楚;分类和对比方法的使用,更使文章结构严谨。作者还列举了大量生动、详实的事例来进行说明,并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和深入的分析,避免了发表空洞的评论。此外,作者还综合运用了多种句式使文章生动、流畅,有节奏感。多种修辞格的使用也是本文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14.
<正>许多学者都关注到,我国当前的体育课程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建构主义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在体育课程的实践层面恐怕表现得更为深刻,也因此导致了一些错误的认识。那么,建构主义在我国的体育课程改革中究竟可为抑或不可为?笔者认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需从辩证的角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把握文章的主旨,具体地说,就是在通读文章后,对文中的人、事、物、景、情、理作出大致的判断,也就是要明白。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写作时有个习惯,下笔前深思熟虑,落笔后一挥而就。但他写好之后还是斟字酌句,反复推敲。他的《藤野先生》一文精心修改润色之处竟达一百三十多处。这里择要略作分析,对我们学习写作不无益处。一、用词更通俗准确。如:①(希)请全数到会勿漏为(幸)要。②实物是那样的,我们没法改(正)换它。  相似文献   
17.
渔人 《钓鱼》2006,(5):9-11
在2006年2月13~15目的第16届中国国际钓鱼用品贸易展览会(CHINA FISH 2006)开幕之前。我偶然看到在世界渔具工业最有影响的《世界渔具贸易》杂志上有一篇长达10页的文章报道这个展览会.文章的标题就是我这篇文章的标题。中国国际钓鱼用品贸易展览会(以下简称:“中国国际渔具展)已经与世界渔具著名的展览会。美国的ICAST展览会.欧洲的EFFTEX展览会并驾齐驱,并已经确立了它在世界渔具展览会中的领先地位。这个事实在渔具界已经早已耳闻目睹,而我参加这个展览会的目的就是要透过这些美丽的光环,去发觉一些更本质的东西。  相似文献   
18.
范荣 《中学生阅读》2004,(12):54-55
书面表达作为高考英语试卷的最后一道大题,很能够检测学生对英语的日积月累、学以致用的能力,要求构思,打稿,下笔,在半小时甚至更少的时间之内成就一篇一百字左右的文章。流畅是永远的追求,亮点是对文章的最好点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阅卷老师阅作文的过程是一个寻找亮点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宋代河内向氏是著名的世家大族,联姻对象众多。本文将其分为三类:皇室:大官僚家族;进士及有官身者。同时,文章对其作了介绍和分析。从中可以看出,河内向氏是很注重门第的。  相似文献   
20.
宗白华先生极其看重他青少年时期的诗作———《流云》小诗,在89岁撰写《艺境》前言时,认为该诗与他的学术文章同等重要:“诗文虽不同体,其实当是相通的。一为理论的探究,一为实践之体验。”[1](P1)为此,本文在解读这组诗时,一方面从知人论世的角度,赏析其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