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32篇
科学研究   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1.
12.
康熙九年(1670),计东两次写信给吴伟业,先对吴氏《复社纪事》一文提出严厉批评,认为该文为小人提供了“坐复社诸公以党人亡国之罪”的借口,再对《梅村集》的编排体例表示不同看法。从该信涉及的有关史实来看,吴伟业对复社地位、价值、历史影响的认识。远远超过了计东。但计东对《梅村集》编排体例的批评,则被吴伟业虚心接受。  相似文献   
13.
随着气候变暖和气象灾害事件的频发,气象科技普及的意义就越来越大,中国气象局、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均加大了对气象科普事业的投入,这样,就显示出气象科普专门人才的匮乏.由此很有必要建设气象科普学,为中国气象科普事业输送高端专门人才.建设气象科普学是社会发展、学科发展、提升气象科普实践工作等方面的需要,它有着方针政策、气象科普实践、相关学科基础等方面的支撑.气象科普学应有它特定的学科定位、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14.
研制的工业控制网络综合实验系统包含PROFIBUS网络和工业以太网网络,通过该网络实现了各类传感器的实时数据采集和远程监控。详细叙述了该实验平台的总体方案的设计、PROFIBUS网络和工业以太网网络的设计,以及监控界面的设计。  相似文献   
15.
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作文的评改历来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在实践中,我们经常遇到的情况是:教师辛辛苦苦地,认认真真地评判。细心一点的老师,恨不能对学生的作文字斟句酌.在他们的作文本上勾圈点划,忙得不亦乐乎,希望把他们的作品变得完美,成为一篇成功的作品。或者希望通过自己的修改让学生从中悟到一点什么,使他们迅速成长起来。但是,事实却往往与愿相违:学生偏不买账。  相似文献   
16.
审美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学家认为审美教育要从审美形态教育和美感教育两方面进行。审美形态教育是培养人对自然界中千变万化的美的形态结构和艺术品的形态、形式、风格的鉴赏、识别能力。美感教育是培养人建立健全审美心理结构,提高人的审美感受、情感、想象与理解等的心理能力,并使之相互协调,最终使人具有敏锐的审美知觉及对美的欣赏力和创造力。那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实践证明,学生学习兴趣愈浓,审…  相似文献   
17.
18.
在传统应试教育和固有的教学方式深刻影响之下,目前国内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不容乐观。从学校、任课教师到学生本人等各层面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流于形式,存在误区;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活动迫切需要专业课教师的积极参与,并力所能及地为学生提供各种有效的创新途径,其中一个非常现实而可行的实现途径便是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广大教师的科研实践活动中去,在此过程中,从事各领域研究的教师和学生均是受益者。本论文试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生参与“中国气象人精神境界探析”(中国气象局气象软科学课题)为例,着重分析学生全面参与科研实践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一实现途径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让孩子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家长肩负很重要的责任.家长要切实有效地承担起孩子体育运动的培养者和引导者,就要对运动对孩子身心健康的作用,以及如何培养孩子的运动兴趣和良好运动习惯等多方面有清醒地认知. 孩子爱运动,家庭的 着意培养和引导很重要 孩子的运动兴趣和习惯,与家庭的刻意培养有很大程度上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在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变化日益加剧的形势下,直接关系到公众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的气象科技普及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对气象科普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我国政府和气象主管部门应该在《气象法》、《科普法》等有关发展气象科普精神的指导下,建立起从经费、机构,到规划实施的气象科普人才建设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