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科学研究   9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1.
在过去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已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但课堂教学中仍存在很多不足,如学生参与不够、教与学顺序颠倒、规范表达落实不力等。为了克服这些缺陷,为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上进行改革,以更好、更快地达成教学目标。近年来,在市、区教研室及校领导的正确指导下,我们借鉴西方“开放式教学”的模式,  相似文献   
12.
情态动词肯在情态中处于中心地位,其语义扩展机制为隐喻和换喻;空间合成理论可用于对肯的在线理解。肯与现实体了、静态持续体着、起始体起来、经历体过和继续体下去连用时一般只能用于否定、疑问和条件句中。与肯连用的情态动词主要是认识情态。肯有积极性特征,一般只能选择正向义动词作主动词;负向义的动词一般不出现在肯的肯定式里,但可以出现在肯的否定式、疑问式或条件句里。  相似文献   
13.
精神救灾     
提起救灾,人们常常会将注意力集中在抢险、物资援助和卫生防疫等基本需要上,却忽视了灾害带给人的心理创伤和痛苦。国外有关调查表明,灾害发生后,灾区的自杀率会升高,出现心慌、失眠、做噩梦、感觉木然、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的人数也会激增,  相似文献   
14.
英汉指示包括时间,方位,人称,社会和语篇指示。英汉指示的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这体现了英汉两个民族在指示的范畴方式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5.
杨洪艳 《考试周刊》2012,(39):13-14
Langacker认知语法体系中的“发展动力模式”,“参照点”和认知构式理论等理论可以用于对情态动词“要”的解释。“要”既可做根情态,又可做认识情态。情态动词包含的描述场可以由其后的主动词具体化。“要”作为表达义务的根情态.可以与其他根情态连用。“要”所表达的否定概念通过“不”和”“没”实现:“不”可否定情态本身或者其后表达的行为或事件.否定主动词所表达的未来的行为或事件;“没”不能对情态本身做出否定,只能对情态其后主动词所表达的已发生行为或者事件否定。  相似文献   
16.
杨洪艳 《现代语文》2010,(9):138-139
现在的老师一提起作文就头痛,学生一谈作文就皱眉头,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对作文如此的惧怕,难道它就成了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让我们都停步不前吗?我们都说写作文没有素材是不行的,要心中有素材才能写作,可是素材从哪里来,到哪里才能找到能用的素材呢?怎样引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才能提高,远离“假”“大”“空”的危害呢?  相似文献   
17.
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语篇阅读中的笔画数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识字量测试、拼音测试、阅读理解测试、正字法测试、快速命名测试五项测试任务从小学五年级120名学生和小学三年级132名学生中筛选出五年级11名阅读障碍生和三年级12名能力匹配生,利用眼动技术对汉语阅读障碍儿童语篇阅读过程的眼动特征及其视觉认知加工特点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两组被试在平均注视时间、平均眼跳幅度和总注视时间三项指标上均没有显著差异,在目标词的眼动指标上也差异不显著。两组被试均发现显著的笔画数效应。以上结果支持了发展性阅读障碍只是一般的发展落后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隐喻作为人类认知的重要方式,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将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运用于教学可以帮助英语专业一二年级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记忆专业四级考试中学生觉得最难记忆的介词词组部分。通过隐喻理论来提高专业四级的词汇学习的效率不仅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际教学中都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结合工程勘查实例,介绍浅层地震技术在解决工程勘查中探查溶洞、裂隙等问题的应用,分析溶洞、裂隙等在浅层地震勘探中表现的波形特征,并探讨其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原型范畴理论视角分析了英汉指示的异同。英汉两种语言里指示的基本层次的典型成员都是时间、方位、人称指示;非典型成员都是社会和语篇指示。两种语言的下位层次的指示在典型代表和非典型代表上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用认知语言学的观点来诠释语用学现象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