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1.
19世纪,教育家纽曼曾经说过:“大学(University)是一个传授普遍知识(Universalknowledge)的地方。在中国,1952年院系调整,综合性大学急剧减少,专业性大学成为主流。20世纪90年代末大学合并,专业性大学纷纷回归综合性大学,虽然其中存在很多问题,但大学向综合性的回归符合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则。经过漫长又损失惨重的尝试,大学终于摆脱过度专业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中庸这个词在《论语》中只出现过一次,就是《雍也》中的: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夫!民鲜久矣!因为孔子把中庸看作道德的至高境界,后人据此写了《中庸》。司马迁、郑玄称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史记》载:孔子生鲤,伯鱼生,字子思,年六十二,子思作《中庸》。中庸的中,意思就像0.618黄金分割点,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宋代程颐认为是天下的正道;庸的意思是平常,也就是常理、常道,程颐认为是天下的定理。美学家李泽厚说:执两用中,用中为常道,中和可常行,这三层相互关联的意思,就是儒家典籍赋予‘中庸’的全部含义。亚里士多德曾把中庸分成九种:怯懦与鲁莽之间的是勇敢,吝啬与奢侈之间的是大方,淡薄和贪婪之间的是志向,自卑与骄傲之间的是谦虚,沉默与吹嘘之间的是诚实,暴戾与滑稽之间的是幽默,争斗与阿谀之间的是友谊。他说:德行作为中道,是作为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追求中和的和谐之美,这使得中庸的思想核心指向诚。对一个人来说,是终生追求;对一个社会而言,同样是保持和谐共生的精神内核。——编者  相似文献   
13.
“中庸”这个词在《论语》中只出现过一次,就是《雍也》中的:“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夫!民鲜久矣!”因为孔子把中庸看作道德的至高境界,后人据此写了《中庸》。司马迁、郑玄称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史记》载:“孔子生鲤,伯鱼生倔,字子思,年六十二,子思作《中庸》。”“中庸”的“中”,意思就像“0.618黄金分割点”,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相似文献   
14.
在"9·11"三周年祭的诸多活动中,让中国媒体反 复提起的是纽约中国城的一段街道被命名为"曾喆 街",曾喆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亚裔。这位在纽约银行 工作的29岁青年,在世贸中心遭到恐怖袭击后赶赴 现场救护伤员,不幸被坍塌下来的建筑掩埋。美国福 克斯电视台正好拍到这一场景,虽然曾喆在镜头中出 现的时间不过10秒钟,却在整个世界的目睹中成为 永恒一刻。  相似文献   
15.
从自由职业者到单位人近代以来,学者通常供职于大学和科研机构。但是教授(这里所说的教授不是指职称,而是指在大学任教者)这一身份在1949年前后产生了很大变化,他们从自由职业者转变为单位人。自由职业者,这个词语目前也在中国大陆通用,意思却与民国时期或者台湾地区截然不同。现在大陆所谓的自由职业者往往指有文化的非单位人,比如以写作谋生的自由撰稿人就是其中的主体部分。可是民国时期(台湾地区部分沿袭了民国时期的界定)的自由职业者并非没有职业,只是被雇用者和雇用机构之间的关系相对比较自  相似文献   
16.
目前的情况是,一方面是书评的繁荣,另一方面是书评的毫无规则。整个书评生产链的各方各取所需。牺牲的是"上帝"们的权益。《中国图书评论》需要担当起为书评立法的任务。这种"立法"当然不是通过行政命令。而是给书评共同体提供空间,讨论书评的基本规则。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关于“高考移民”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息.但在目前的招生体制里它已经成为明文规定的雷区。在这种情况下.除了部分考生前仆后继地闯进雷区.不少家长开始考虑如何绕过雷区行走.在“高考移民”之外产生了“高中移民”。在河南颇有影响的《大河报》连续4天刊出系列报道“豫沪津三地高中教育合作7年记”.据报道.从2000年开始河南省先后与上海、天津合作.选拔河南优秀初中生到两地读高中.这些学生被称为“全国生”.他们交纳5万元的委托培养费。享受的高招政策与两地高中生一样。  相似文献   
18.
学院派诗歌,有一个更为通用的名称:知识分子写作.在中国,把当代中国诗歌一分为二为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是"盘峰论争"的遗产.诗歌场域的常态,是艺术之争和话语权纷争并存.否认后者,并不意味着可以更加纯粹地讨论前者,只能导致两者互相混淆.诸如真伪之辩,实质是话语权纷争,由于双方不愿承认这点,只能以艺术之争的形式讨论,最后...  相似文献   
19.
阅读印象     
王晓渔近些年,关于民国知识分子的研究和普及工作,在谢泳、傅国涌等先生的推动下风生水起。他们不同于常见的学院派,比较注重写作的趣味,受到部分公众和广大媒体从业人员的关注。这种“追忆”式的工作值得高度评价,但是也有将历史掌故化的趋势。历史需要掌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最知名的加拿大人肯定是白求恩;在中国学术界,最知名的加拿大学者应该是弗莱,他的"神话—原型批评"曾对不少中国学者产生影响。长期以来,弗莱的同事麦克卢汉(不知是否出于瑜亮情结,麦克卢汉提及弗莱时,多有些不以为然)属于郭德纲所谓的"非著名"学者,只是进入新千年才名声渐隆。介绍此人,有很多种方法:可以根据他的职位介绍为"多伦多大学教授",这很容易被忽略,大学教授受人尊敬,却不可能一一被人记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