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2篇
体育   21篇
综合类   5篇
  2023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为进一步明确体育强国的建设中区域体育的通力协作及各区域体育的发展问题,采用文献资料法分解了区域自身的社会现实的基础、优势资源,客观实际等。结果表明:山西省拥有旅游资源开发的潜在优势,同时也存在尖锐的产业结构矛盾问题。山西体育模式的建构应与旅游资源优势发生互动,努力解决社会矛盾,避开"金牌"思路范式,寻求理想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在校适应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问卷调查及文献资料法,对中国矿业大学、南京审计学院两所高校在校生就在校适应能力状况.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在校适应能力的影响及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感知程度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证明,体育运动锻炼对大学生在校适应能力有着促进作用,对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学习专业基础知识都有积极正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体育文明——探索建构理论观点型核心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足于学界只存在"体育文化"而无"体育文明"的基本现实状况,分析目前我国体育学界没有"体育文明"概念的深层次原因。研究通过理论分析、逻辑演绎为基础,并结合了"专家意见函"的方法向有关专家征询该问题的意见。结果表明:"体育文明"核心概念的建构逻辑立场正确且有深入研究的可能性;并在分析现实状况与审视问题的基础上对"体育文明"核心概念进行了尝试性建构,认为"体育文明"属于理论观点型核心概念。"体育文明"建构的合理性原因主要在于学界"文化"与"文明"关系探讨忽略、"体育文化"自身存有一定缺憾与新时期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4.
民俗体育研究的方法论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学说和理论,民俗体育研究的方法论探讨有助于学科的形成与发展.民俗体育研究中,核心概念的界定是方法论“链条”的起点,它确定了研究的领域与边界,规定了研究的“给定材料”;方法论基础的选择应做到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二元互补”,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结构二重性”调适;研究策略的制定大体可分为文化价值研究策略与实践应用研究策略,二者的方法安排应依据研究对象、方法论基础及研究者自身的学术背景做出具体规划.  相似文献   
15.
文章根据我国现阶段体育事业发展现状,在体育文化方面研究发展的基础上,呼吁广大体育学者重视体育文明的创建。并对体育文明的概念、体育文明与体育文化之间的区别作出了相关的讨论,体育文明是依赖人类自身智力和信息资源在体育活动平衡和协调发展的基础上,经济社会和一切体育活动全球化协调发展的文明;体育文化有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负向的而且体育文化具有多元性;体育文明是体现进步、进化、发展的价值观,是具有一元性的。文章对体育文明的内涵作出了尝试性的探讨,认为体育文明的内涵应该从尊重体育的规律、体育价值观的革命、维护体育系统健康发展尊重人类伦理道德、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尊重生命,维护健康等几大方面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通过专家访谈法与问卷调查法,对中国矿业大学目前的课外体育锻炼现状进行分析,以及对相关献资料的研究,发现目前制约我国高校课外体育锻炼的根本问题,是学校体育化的缺乏,主要表现在精神、物质、制度、“消费”4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体育课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化育”观有着明确的内在关联性。文章认为,体育课程思政具有主动性、系统性和内隐性的特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蕴含许多育人元素,如技能传授中的礼节练相随和传授有方,技能获得时的德技相长和选考之道,这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提供可借鉴的实践经验;体育课程思政实施要抓住四个方面,即教师应不断提高对所授课程的理解、教学模式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程内容应注重德育和体育的结合、评价体系应突出科学有效。  相似文献   
18.
通过文献资料与逻辑演绎的方法对我国民俗体育的历史变迁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民俗体育随着文化现代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先后经历了同民俗文化相同的变迁过程:由"民众日常生活"到"农村生活"到"历史遗留物"再到"民众日常生活";我国民俗体育的现实路径由文化产业化、文化自觉、文化分化、文化遗产化四条主线构成,它们之间四位一体、互促融通。民俗体育发展的核心动力在于"人的自然化"属性,它造就了民俗体育的变迁历史,决定了民俗体育的现实路径,并引领民俗体育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12年11月9—11日,第四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成功举办。论坛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的发展进行了整体回顾与深入思考,关注当下、聚焦实践,研究呈现出鲜明的问题意识与价值情怀。期间,与会专家、学者主要围绕体制改革与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群众健身需求与体育组织支撑缺失;竞技体育结构失衡与后备人才培养;体育文化产业与传统体育对接这四个专题而展开报告与研讨,视点纷呈,新意连连,产生了一些新的思维方式与观点。  相似文献   
20.
以民俗学的视角审视"全民健身体系"发展的"中国特色"问题,进而对"全民健身体系"的民俗性特征及与民俗文化的高度契合性进行了论证。论证过程中以"转换性创造"为理论背景,民俗文献典籍为主要方法,并采用训诂学、田野经验的具体手段来转化原始材料进行论据支撑。研究得出,"全民健身体系"的特色之处应在于向民俗性的方向进行转换性创造,其"转换性创造"的具体表现在于岁时观念的时间意识,文化信仰的适度融合,方法内容的中西交融以及宣传的民俗管理理念5个向度。"全民健身"的观念本来自西方,我们的工作方向及方法自然会以"他者先进"为首选,但,如果我们在面对外部强势文化的同时还能够依然富有"文化自信",坚持一些自己的传统,那么这一文化变迁很有可能会是文化的融合,"中西体育文化融合"的伟大命题也许在全民健身体系的"特色"建构中会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