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各国文化   29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彭龄  章谊 《世界文化》2013,(6):29-31
翻开《阿拉伯古代诗选》就像走进了长满奇花异卉的花园,令人流连忘返。阿拉伯民族对世界文化的突出贡献,除了世称"天下奇书"的《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之外,恐怕就该数那浩如烟海的被视为阿拉伯民族史籍的诗歌了。自古以来,阿拉伯民族生息繁衍在地跨亚欧非三大洲交界的广袤地域,承袭了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地中海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两  相似文献   
12.
彭龄  章谊 《世界文化》2010,(6):19-21
<正>又是春意浓时,海棠未谢,榴花又开,公园里处处花团锦簇。更有一阵阵歌声从松林深处传来,让人分外神清气爽。那是游客自发聚集的"合唱团",已经延续十几二十年了,唱的歌大都是六七十年代耳熟能详的老歌:《二月里来》《南泥湾》……也有前苏联与俄罗斯的《喀秋莎》《三套车》……唱歌的大多是"白发族",但也有"80后""、90后"的年轻人。  相似文献   
13.
彭龄  章谊 《世界文化》2006,(10):7-9
当电视新闻里传来埃及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纳吉布·马哈福兹病危的消息时,我们的心不由缩紧了。绵绵情思,不禁飞向开罗。94岁高龄的他,一生经历过多少风雨、多少坎坷。明知这一次恐怕难再出现奇迹,但我们仍期盼着,期盼着他早日康复……纳吉布·马哈福兹是埃及现代文学  相似文献   
14.
追怀泰戈尔     
彭龄  章谊 《世界文化》2011,(8):16-18
今年适逢印度大文豪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诞辰150周年及逝世70周年,对外友协筹办了盛大纪念活动。欧美评论家曾将纪伯伦的《先知》和泰戈尔的《吉檀伽利》共誉为"东方最美妙的声音"。我们还清楚记得半个多世纪前,在北大读到这两本书时,立即被这"东方最美妙的声音"深深吸引。后来又陆续读过泰戈尔的《园丁集》《飞鸟集》《新月集》……那时在国内大政治气候的影响下,学校的政治运动:红专辩论、反右、反右倾……也一个接着一个。  相似文献   
15.
彭龄  章谊 《世界文化》2010,(8):14-15
<正>先知.论友谊纪伯伦什么是友谊?先知说:你的朋友是你需求的回应。他是你的田地,你用爱来播种,用感激来收获。他是你的餐桌,你的壁炉。因为你饥渴地来看他,向他寻求安宁。  相似文献   
16.
走近布宁     
彭龄  章谊 《世界文化》2012,(10):18-21
最初接触布宁的作品,是上世纪80年代,我们在大学教书的学友向我们感叹:在社会上浮华、奢侈风气影响下。校园不再是净土,个别从偏远乡镇来的学生,竟然嫌远道赶来看望的母亲太寒酸丢面子,连水也没让喝一口,就把她领出校园……让我们想起才读过的高莽老师译的布宁的那首《致故乡》:“啊,故乡啊,故乡,  相似文献   
17.
彭龄  章谊 《世界文化》2010,(12):10-11
<正>最初听到谢甫琴柯的名字,是上世纪50年代初,从父亲自前苏联带回的《谢甫琴柯画册》上。那时年纪还小,只记得他是19世纪乌克兰著名诗人、画家。待我们捧读戈宝权译的《谢甫琴柯诗选》,并渐渐走近他,已是在北大读书的时候。记得鲁迅先生在《摩罗诗力说》一文中,曾满腔热诚地推介了拜伦、裴多菲等一批19世纪"立意在反抗,指  相似文献   
18.
彭龄  章谊 《世界文化》2008,(6):13-15
我们与黑白、图玛德夫妇相识,是1993年我们到埃及工作之后,而知道他们却可以追溯到1956年。一天,我们进城去王府井,顺便去了中央美术学院去看望彭龄初中时的同桌艾民有,他那时正在美院油画系学习。他知道我们学阿拉伯语,便说:“美院新来了两个埃及留学生,是一对夫妻,名叫黑白和图玛德……”正说着,只见一群中国学生簇拥着两个外国青年从大操场边的教学楼出来,一路说说笑笑。民有说:“就是那两个留学生。  相似文献   
19.
罗马听泉     
彭龄  章谊 《世界文化》2006,(8):32-33
凡到罗马的人,不仅会为它众多的名胜古迹和丰富的艺术宝藏而倾倒,也会为那遍布罗马的广场、公园及角角落落的那些千姿百态的喷泉而惊叹。  相似文献   
20.
<正>今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我们收到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作为"统编语文教科书必读书目"出版的《七色花》,不禁感慨万千。《七色花》,我们第一次读它时,也和书中拥有那朵美丽、神奇的"七色花"的小主人公珍妮差不多年纪,一晃,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已从黄嘴小雀般天真、活泼的蒙童,变成满头霜雪的老人。而这本书中的珍妮还是那个单纯、稚嫩、活泼的小女孩儿,她手中那朵具有神奇魅力的"七色花",也丝毫未因岁月的流逝而凋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