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教育   20篇
科学研究   5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1.
罗霄 《红领巾》2008,(6):46-46
老家有一个蔬菜基地,里面有各种各样的蔬菜和瓜果。在那里有一颗种子正悄悄发芽,穿破泥土,用条藤锁住了我家的几根木杆,那是丝瓜藤,我们家里的新成员。  相似文献   
12.
罗霄 《中国科技纵横》2010,(11):189-189
中国现代派诗歌是受近代西方文学影响,传入中国,并慢慢形成中国一个具有特色而且有特别意味的派别,让中国很多诗人都争取效写。然而现代派诗歌那种抽像的诗歌形像塑造,让读诗的人有种天马行空的感觉,本文就意像在现代派诗歌的解读作用,作一个阐述。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专业学位硕士招生政策的放开,研究生就业难问题开始显现。导致研究生就业难的因素很多,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和指导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以法律硕士为例,分析指出:需要科学规划和安排法律硕士三年学习生活,需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和校外实习基地,充分发挥导师、辅导员的育人作用和就业指导职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和输送高层次、复合型、实务型法律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4.
罗霄 《考试周刊》2011,(78):66-67
在数学教学课堂中有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同感:讲了很多遍的问题,学生还是不懂,或是一知半解。本文针对这一现象,对如何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进行初步分析,并提出应对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西南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2008~2012年所有学生的学籍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关联、求和、百分比、标准差等多种统计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该学院五年间学生辍学的整体情况和变化趋势,并比较挖掘了多视角下辍学率变化的情况差异和发生规律,揭示了影响远程教育辍学率的多重因素,提出了在学籍管理工作中降低辍学率的对策和注意事项,以期为远程教育的辍学研究提供一个完整的实证案例,为各远程教育院校、学习中心降低辍学率提供相关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2012年国际篮联决定对篮球世界杯和奥运会赛制进行改革.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推理等方法对新赛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国际篮联赛制改革目的是提升篮球运动在全球范围影响力,刺激篮球经济的进一步增长,促进世界篮球竞技水平均衡协调发展;新赛制有利于中国男篮竞技水平的提升,但对参加2019年世界杯争取亚洲最佳战绩,争取2020年奥运会参赛资格极为不利.通过分析新赛制下中国篮球面临的发展困境,提出中国篮球发展的应对策略,为中国篮球尽快适应新赛制以及在世界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罗霄  丁怡 《考试周刊》2014,(90):156-157
新闻播音不仅体现播音员的基本功,更一度被誉为播音专业人员的看家本领,可见其地位的特殊性。播音过程中固定腔调的出现严重影响了新闻播音工作,本文主要探讨在新闻播音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突破固定腔调的限制,进一步做好新闻播音工作。  相似文献   
18.
试论杜甫诗歌中的隐逸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甫终其一生都没有隐逸,但诗中总有一些隐逸思想的流露。青年漫游时期有对“沧海情”的向往;长安十年不无“扁舟”“清景”之想;陷贼与为官时期,有“吏情更觉沧洲远”之叹;度陇客秦州时期,更多对隐逸宁静生活的追求;安居草堂及漂泊梓阆时期,渴望“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的闲适;漂泊荆湘时期,则充满“桃源何处求”的疑惑。这些隐逸情趣,反映在他不同时期的作品中,也表现在他对古代或同代隐士的歌吟里。杜甫的隐逸思想可概括为游仙之隐、山水田园之隐、吏隐之隐以及避乱终老之隐。  相似文献   
19.
几年来,针对作文教学存在的望文生畏、谈文变色、克隆文摘等消极现象,我把赏识理论引进巧绘插图,重组文本、精写评语几个作文布局中,力图把孤立的作文技巧研究引向学生的心态矫正与调控上。经过一段探索、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就其实践过程,谈谈体会。  相似文献   
20.
语文是人的文化的“水库”,蕴藏着哲学中的“人性”成就,表达着人的历史与存在,展示着人的内在价值与发展轨迹。语文永远是“活”的。基于语文教育的生命发展意义,语文教学应从“语言和人文”相统一的特点出发,站在“人本”的立场上,最终完成“人格”的完美塑造,实现语文教育中“文”与“人”的真正高度统一,“教”与“育”的真正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