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1篇
  免费   0篇
教育   214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9篇
信息传播   2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1.
《女仙外史》的遗民意识及才学化尚未得到充分论述。县志材料可以用来探讨吕熊的明遗民身份;而对篡国者及其追随者的痛恨、对故明王朝的深深眷恋、天命思想中蕴含着作者对历史与现实的无奈等三个方面可充分体现《女仙外史》的遗民意识;从历史典故的运用、诗词赋法的引入等方面的论述可充分体现《女仙外史》的才学化倾向。  相似文献   
12.
在大家都用空调的时代,还有人用蒲扇,这是固执还是坚持;大家都穿高跟鞋的时代,还有人喜欢穿绣花鞋,这是做作还是坚持;大家都在看电子书的时代,还有人在图书馆找寻泛黄的老书,这是落后还是坚持?  相似文献   
13.
顾炎武在山西的诗作,有对山川形胜进行的实际考察,有与友人交往、相互酬唱的应答之作,有日常抒怀中作为明遗民的黍离之悲。诗作内容源于顾炎武对遗民身份的坚持,也源于其经世致用学术理念的实地考察,同时受到清初山西的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周峰 《寻根》2006,(3):16-20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民族曾经叱咤风云,对历史的进程起了重要的作用,如匈奴、鲜卑、突厥等.但辉煌一过,它们就逐渐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甚至踪影皆无.契丹族就是这样一个民族.  相似文献   
15.
王炼 《语文知识》2008,(1):79-81
余怀是清初著名遗民,他的词作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清初遗民词的主要特征。和宋遗民词相比,余怀遗民词在创作上受到隐逸思想的影响更加明显,咏史怀古之词注重历史与现实的沟通共鸣,在表达形式上通常联系个体命运以抒发家国之痛。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诗歌不仅具有鲜明的"诗史"传统,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深刻的历史感。在明清易代之际,"遗民诗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创作不仅继承和发扬了"诗史"传统,更推动了"以诗为史"传统在理论上的确立。  相似文献   
17.
马慧玲 《兰台世界》2017,(3):103-105
民国时期,由清朝遗民为主体所编撰的《清史稿》甫经问世便遭封禁,其主要原因是书中渗透着遗民忠于清朝反对民国的价值取向,而《清史稿·忠义传》即是这种价值观最鲜明的体现。中国正史历来有"为殉于王室者修传"的传统,清朝遗民所修《清史稿·忠义传》大量收入辛亥革命时期为清朝效忠死节者本是应有之义,然而遗民在此传中通过种种笔法及暗示,传达出其对前朝的怀念及对民国政权的敌视。  相似文献   
18.
南宋遗民词人的独特人格魅力,表现在他们对整个人生有了深刻的内省,佛教“如梦”情怀、虚空体悟、根绝尘念的观念,构成了他们人格精神的基础,他们接受了佛教义理的影响,吸收了其中的有益因素,在词作中大量援引佛教经典文献和禅宗语录,从而在“野云孤飞,去留无迹”的境界里消解了入世与归隐的两难选择,并因此影响到他们的情感活动、创作心理及其词作的主题趋向、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19.
南宋遗民词中的隐士形象,给词体文学的抒情世界和审美意蕴注入了新质,反映出宋元易代之际民族社会的苦难和词人个体命运的不幸,以及他们寻求解脱苦难、摆脱不幸的途径,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和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间代诗人可以称之为“准文化遗民”。酝酿于1980年代、登台于1990年代的中间代诗人,既以反“革命情结”区别于其前的第三代诗人,又以对历史与当下的担当区别于其后的“70后诗人”熏而成为当下诗坛的中间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