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大学委员会最近就SAT考试宣布的改革措施,让我想到一句流行语——“太少了,太晚了”(too little,too late)。所谓的改进措施的动机并不是深刻的自我反省,而是为了与主要对手ACT竞争。 SAT理应被抛弃、被取代。SAT被奉为衡量一个学生是否适合上大学的可靠标准,这其实过誉了。大学委员会以一个教育标准裁决者的身份成功地将SAT推销给了家长、学生和大学。  相似文献   
12.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浪费了近四个小时参加了一场SAT考试,累得筋疲力尽。和我一起参加考试的有科学竞赛的赢家、辩论赛冠军、诗人和运动员。在这段短暂的时间里,我们聚在一起,只为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尽量避免粗心做错题,争取考一个好分数。SAT是我们实现大学梦必须要跨过的一道坎,所以没有任何人会对这种考试乐在其中,整场考试我们都是在神经紧绷中度过的。  相似文献   
13.
邱旻玮 《上海教育》2014,(35):56-57
一直以来,澳大利亚的理科教育都在世界上享有较好的声誉。PISA2012中,澳大利亚青少年的数学平均成绩为504分,而参与测验国家的平均数学成绩为494分,澳大利亚高出平均分10分。 但值得一提的是,PISA数据还显示,虽然有17%的澳大利亚男生和12%的澳大利亚女生在数学成绩上均表现优秀,但一旦跨过九年级这道坎,男女生的数学成绩优异率便开始下降,仅有6%的男生和5%的女生在数学成绩上表现优异,而数学成绩表现较差的男女生比例却在增加,有4%的男生和6%的女生数学成绩较差。  相似文献   
14.
15.
邱旻玮 《上海教育》2014,(29):19-19
日本在组织政策和实践方面的五大创新1.在小学和中学设置更多强化班日本作为报告中典型的两个教育体系之一,其创新之处在于,同时在不同的年级和学科中,扩大强化班的覆盖人数。在1999~2007年间,日本八年级学生进入学校数学和科学强化班的人数比例分别上升了37%和30%。在2003~2007年间,四年级学生进入学校数学和科学强化班的比例分别上升了26%和10%。2.中学补课增多日本的创新还体现于中学阶段的补课制度中。  相似文献   
16.
纸质图书和期刊的逐渐消亡会对孩子们的智力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2014年,社会学杂志《社会力》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研究者统计了42个国家中15岁学生家中藏书量的大小对其阅读水平的影响,同时还统计了家庭财富、家长的教育程度和职业、  相似文献   
17.
"学生无需去猜测怎样才算是成功的高效课堂。高效课堂也不能通过学生的参与度、评估结果、学习态度以及其他个人因素来进行衡量,而是看它是否能有效地融入框架,对学生是否管用。"  相似文献   
18.
多年以来,美国教育与经济中心(NCEE)旗下的国际教育基准中心(the Center o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Benchmarking)的研究已经表明,拥有最高效学校的国家已经发展出了高度复杂的教育体系,这些教育体系由多个子系统构成。每个子系统都经过精心设计,各个组成部分相互支撑,并统一于共同的目标之下。如果说那些高表现的教育体系有什么"秘密武器",那无疑就是其教师专业发展系统。首先,我想将教师专业发展系统作为一种策略来加以介绍,然后,我会  相似文献   
19.
纵观近年来的全球大学排行榜,不难发现,各大名校的排序情况并没有多大的变化。以麻省理工、斯坦福、剑桥、牛津为代表的若干英语语系大学始终坚守在榜单前列,这些学校都有着巨额的捐赠数量、大量的著名教授以及极高的入学门槛。相形之下,德国大学没有一所进入榜单前列,即便德国已经发起了多轮高等教育改革,包括2005年开始实行的"精英计划"(Excellence Initiative)。现在的德国大学人满为患,每一间教室、每一间报告厅都坐得满满的,有些学生不得不用上小型望远镜才能看清讲台上教授的模样。  相似文献   
20.
几十年前,常春藤的大学遇到了一个问题:犹太学生太多了。这些从一个教育、学术成就卓著的文化国度前来的年轻移民,都有个不怎么"讨喜"的特点:他们工作更刻苦,学习时间更长,对学校生活也更关注。简而言之,他们集所有能在常春藤获得成功的要素于一身。那么问题来了,常春藤联盟其实并不欢迎这批犹太学子。作为第一代申请常春藤学校的犹太学生,他们少了能给学校捐钱的校友爹妈。常春藤联盟最大的卖点就是学生能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