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篇
  免费   0篇
教育   254篇
科学研究   2篇
体育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信息素养:E时代学与教的重心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习化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来自四面八方,信息量最大、最全面,传播速度最快,覆盖面最广的信息载体当属信息高速公路。21世纪,全球信息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102.
网络教育的情感缺失现状及其对策   总被引:41,自引:3,他引:41  
国际互联网给教育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网络教育能为情感教育开启方便之门。然而,历来偏重认知忽视情感的教育倾向在目前的网络教育中并未得到根本的改变。这种倾向对学生的健康人格和高尚情操的塑造是极其不利的。本文阐述了网络教育的情感缺失现状及其成因,提出网络教育不仅要加强认知的培养,同时也要对情感给予较多的关怀,并就如何在网络教育中加大情感关怀的力度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03.
论教学设计的发展走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在综合把握国外教学设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总括了教学设计发展的走势。文章认为,教学设计的发展走势表现出如下八个特点:处在变革力量的激荡中;基本假设倾向于建构主义;重心转向学习环境设计;重视以学习者为焦点的研究范型;吸纳多学科研究领域养分;关注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多元哲学倾向的模式构建;与变革的社会协同演进。  相似文献   
104.
本文介绍了一个因特网信息资源质量的评价标准架构。该标准架构由美国乔治亚州大学项目专家组开发,内容包括11种范畴、125项评价指标。该标准架构具有系统全面、结构严谨和条理清楚等特点.对有效评价和利用因特网信息资源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参照系。  相似文献   
105.
从阅读和浏览国外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专业献和专业网站中,我们可以常常看到许多学用“information/knowledge age”或“information/knowledge society”的术语和表达形式来指称我们所处时代的特点。这种表达方式本身是个很有意义的隐喻,它意味着我们的时代是处在信息与知识时代的交迭和转型发展中,它们之间的区别很难用明确的界限来划分。从研究的倾向来看,一般用知识时代来指称我们所处的时代。在我看来,这种倾向的用意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06.
论公民媒介素养测评框架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素养是21世纪公民必备的素养之一,其宗旨在于培养理性的媒介公民。科学的媒介素养测评是界定、评估、推进公民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文章聚焦公民媒介素养测评框架建构问题,运用综合性文献研究法,批判性地分析了国内外媒介素养测评框架研究现状,包括讨论了国外媒介素养测评框架建构的“能力、过程、目标”三大研究导向,归整了国内媒介素养测评指标体系、框架研究类型和群体媒介素养测评研究态势。在此基础上,文章指出,公民媒介素养测评框架建构应注重从以下五个维度展开理论建模和实证研究:认识媒介素养范式变迁的要义;理解元框架设计的意义内涵;回应全媒体时代媒介生态诉求;超越方法单一的研究偏向;凸显本土考量的文化适应性,从而构建“契合时代,立足本土,融通世界,表达中国”的公民媒介素养测评框架。这种测评框架是“元框架”意义的框架,能从根本上体现框架建构的学科性、时代性、本土性、普适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07.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在校学生和非在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个适应社会变化发展的现实个体,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还要有合理的智力结构和不断更新的科技知识,以适应变动不居的社会要求。为了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人类必须寻求相适应的对策,为此,教育战略者们提出终身教育理论,并为之苦苦探求着实行终身教育的途径。现代远距离教育即是众多途径中最为行之有效的途径。一、终身教育及其在当今社会的意义终身教育(Life—Long Education),又名“终生教育”。是始于20世纪20年代,发展于60年代的一种跨国际性的教育思想。这种教育观主张教育应该贯穿于人生中的各个年龄阶段,而不只限于儿童和青少年时代。  相似文献   
108.
学习模式的变革在注重基本素养(读写算能力)的基础上,将越来越强调促进学习者以高阶思维为核心的高阶能力发展。高阶能力主要包括创新,决策,问题求解,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协作,兼容,获取隐性知识,自我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系列能力。  相似文献   
109.
论教学设计中的连续统思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连续统思维可能成为一种指导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的、具有学科特色的思维方式。围绕这一论题,文章初步讨论了连续统的定义与隐喻、连续统思维的定义与特点,论述了教学设计中的基本连续统及其类型,划分了教学设计中的连续统群,探讨了连续统思维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模型,从而初步描述了教学设计中的连续统思维框架。  相似文献   
110.
为了适应信息化、知识化、全球化和变化迅速的新世纪,年轻人应该具备哪些必要技能,才能在未来赢得职场生活,参与民主社会和从事终身学习?1990年2月,美国劳动部(时任部长为Elizabeth Dole)成立了一个"掌握必要技能委员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