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0篇
教育   52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1.
加强医学专业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是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医事法律素质教育要坚持与医学专业教育、医德教育、普通法制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医事法律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包括医事法律知识、医事法律意识、医事法律思维和医事法律实践能力的培养。医学生法律素质现状令人堪忧,法律知识匮乏、法律意识淡薄、法律实践能力欠缺。从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控两个方面进行综合治理,形成医事法律素质培养的系统,培养高素质的医疗工作者。  相似文献   
22.
(一) 历史是人创造的。人物研究自然是史学界的热门课题。在众多的史学著作中,人物传记占相当比重。但正因为多,研究的难度也非常大。特别是长期以来,人物研究似乎形成了一种难以改变的定势,这就是站在“审判官”的立场上,就人论人。评判其是非功过,讴歌其政绩,贬斥其过失。近些年来,不少学者试图从家庭、社会、个性、价值取向等方面多层次、全方位地去解剖历史人物,但也没有完全摆脱“审判官”的束缚,很难知人论世。诚然,确有一些人物传记试图从时代和人物的结合上去分析问题,但失之于  相似文献   
23.
没有北大、清华那样古老而威名卓著,更不具备她们那样美丽而宽广的校园,但置身于她们之间小胡同里小小的新东方学校,经过短短的7年,却培训了10多万准备出国留学的青年学子,一时间蜚声海内外。这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值得我们加以理性的反思。 回顾中国的教育史,特别是近 150年来的留学史,曾出现过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留学培训学校,但像新东方学校这样速成、高效、人数众多、牵动着千家万户并赢得广泛赞誉的,可以说绝无仅有,其在中国教育和留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这种超乎寻常的“新东方现象”有其特殊的原因,例…  相似文献   
24.
受中西文化关系和中国走向现代的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所制约,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始终以古今中西问题为主线,从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到戊戌、辛亥时期的维新、共和,再到五四思想解放大潮,说到底都是在试图解决中西文化的融合创新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在百余年的思想解放历程中,出现了甲午战争后与五四时期的两次民族觉醒,也相应地涌现了两次思想解放高潮。  相似文献   
25.
我国比较正规意义上的留学教育仅有一个半世纪多一点儿的历史,却涌现了三次颇有影响的留学大潮。第一次留学潮出现于20世纪初年,是1894年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觉醒的重要标志,直接为辛亥革命做了人才和思想舆论的保证,随之而来的是孙中山领导的反清革命的胜利和共和国的旗帜首次在中国的大地上高高飘扬;第二次留学潮涌现在五四运动之后,是中华民族又一次民族觉醒推动的结果,客观上促进了共产党的创立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接踵而来的是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第三次留学潮则至20世纪70年代末才出现,是改革开放即中华民族第三次民族觉醒的产物,也是改革开放的硕果,为中国人真正走向世界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人才和思想的保证,邓小平确立的改革开放战略之所以大踏步迈进,留学生是重要支柱之一。三次留学潮伴随着三次民族觉醒和三次大的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   
26.
医患关系的法律属性问题是全部医事法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而我国法学界对该问题尚未达成共识,因而造成医疗纠纷处理上的司法混乱。本文拟从医患关系的基本属性、基本形态及其特殊性入手,着重分析医患关系的法律属性。  相似文献   
27.
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人从事翻译工作,但正式设立外语学校却晚至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设的同文馆。  相似文献   
28.
留学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唐朝时期日本向中国派了大批留学生,使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飘洋至日,对日本的政治、经济和思想发生了深远的影响,二十世纪初年,两万多中国留日学生则从日本引进了许多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直接影响了中国近代的政治变革和思想演变。留日学生在这方面的不懈努力和卓越贡献,构成了清末留日学生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留日学生引进日  相似文献   
29.
辜鸿铭与中西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辜鸿铭其人辜鸿铭(1856——1928年),名汤生,字鸿铭,号汉滨读易者,福建厦门人。父亲是马来亚的华侨,他出生于马来亚的槟榔屿。十岁,赴英国留学,1877年获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后往德国莱比锡大学攻读,获工科文凭。辜鸿铭还到法国、意大利、奥国等地游历考察,对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人情风俗有较多的了解。1880年返回槟榔屿,在新加坡殖民政府任职。此后,马建忠往东南亚办外交,结识辜鸿铭,谈及中土文化风情,使辜倾倒,遂弃西装革履,穿长  相似文献   
30.
“留学生”一词归根溯源还是日本人的发明创造。汉唐灿烂繁盛的中华文化不但吸引了来自日本的“遣唐使”,而且还有许多“留学生”、“还学生”到中国留居学习,但中国自己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有自觉的留学运动却是近代以后的事了。令人感叹的是,中国近代留学的开端,竟是得益于当时马礼逊学堂的美国老师赛缪尔’勃朗先生的因病归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