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3篇
科学研究   2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21.
在上海中小学师生的学校生活中,"世博会"已成为最近一年来的热门话题,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推动下,世博主题也在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22.
策划人:李家成(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教育学博士)策划寄语:至少从“迎世博600天行动”开始至今,上海“世博会”主题作为一种社会性资源已经进入中小学教育的视野,也正在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教育活动。它强化了学校与社会不可缺失的交流,突出了学生与生活不可忽视的联系,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已经成为学校生活的构成之一。  相似文献   
23.
在上海运一国际化大都市中,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多元的生活形态共处一城,使得上海形成独特的、纷繁复杂的社会场域,影响和改变着这一场域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与此同时,这一场域中各种冲突的发生也在所难免,是否“学会”了共同生活,成为人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如何保持多元的丰富,激活个体发展的活力,追求生活的和谐,越来越成为人们需要共同面对和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成为学校教育需要关注的重要话题。学会共同生活,不仅对于个体、对于教育,而且对于这座城市、这个社会,都具有特殊的价值。这,需要教育意识的觉醒,需要持续的教育努力,需要每个人投入其中,面对共同生活带来的挑战,享受共同创生出的新生活。  相似文献   
24.
李家成 《班主任》2014,(3):51-53
身为班主任,每天都要面对学生的成长问题,并负有促成学生健康成长的专业责任。其中,对于嫉妒心较强的学生,我们该如何办?我们都能直觉到嫉妒心所具有的杀伤力。它不仅无益于人、有害于己,且可能引发一系列消极的身心反应与实践行为,最终贻害无穷。但从教育学的视角看,如何理解学生的嫉妒心?如何从教育实  相似文献   
25.
李家成 《中国德育》2014,(17):62-63
2014年8月23日,河南某高中门前的标牌上播放着校方新学期学生管理"八条禁令",内容包括:严禁打架斗殴,一经发现,勒令退学;严禁偷盗,一经发现,勒令退学;严禁在校内举行生日聚会,一经发现,勒令退学;严禁携带手机,首次留校察看,回家一周反思,第二次勒令退学;严禁谈情说爱(在校园男女拉手),首次留校察看,回家一周反思,第二次勒令退学;等等。偌大的告示牌,将学校管理者的立场彰显无遗。  相似文献   
26.
看某地区电视台新闻节目 ,常听到刺耳的“该”字 ,什么“该县”、“该镇”、“该乡”、“该村”、“该局”、“该厂”、“该校”、“该店”……。听一些县市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 ,也有类似情况 ,“该”字的使用频率非常高。这个该字不仅内行人士听了不舒服 ,普通听众观众听了也十分反感 ,常常责问 :““该”到何时 ?这个问题涉及到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语言特色、编辑和播音的基本要求 ,有必要说一说。先说广播新闻。广播和报纸是两种不同的传播媒介 ,前者诉诸听觉 ,后者诉诸视觉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 :“诉于耳的方法 ,和诉于目的时候是全然两样…  相似文献   
27.
28.
在当前"德育回归生活"这一命题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学生道德发展的日常生活基础.在实践改革领域,通过专门的德育课程而加强学校德育,通过多样的实践活动而促进学生的道德生成,这些思路也逐步清晰起来.  相似文献   
29.
“制度保障的教育”与“制度化教育”是不同的。学校教育中的“制度”的存在,是对学校教育生活的保障。生命的存在,使制度保障的学校教育具有动态性、生成性、整体性。  相似文献   
30.
在教育变革的背景下,诸多新的视角会带给我们对教育变革的一系列新认识,呈现出教育变革的诸多新可能.本文试图从道德生成的视角,重新认识我们早已熟知的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