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体育   27篇
综合类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孙显墀  蒙猛  厉中山  孙一 《冰雪运动》2009,31(5):1-5,61
通过对2008年世界青年速度滑冰锦标赛、速度滑冰短距离世界杯(长春站)比赛的观摩调研,表明只有与时俱进的变革与创新,才能不断引领速度滑冰运动的发展趋势。认为荷兰速滑队的成功经验是长短兼备的全面发展方向,具有符合自身特点的技术风格与不断引领技术变革,注重准备活动与赛后的即刻恢复;世界优秀的短距离选手大致分为3种类型,并总结出速度滑冰500 m和1 000 m比赛临场技、战术要点。并针对我国短距离速滑选手的特点,提出技、战术的构想,以及将大全能和短全能作为训练工作的战略主攻方向,以长带短,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22.
当今,世界速滑强国都很重视高原训练,很多重大的国际比赛经常在高原冰场举行。速滑世界纪录几乎都是在高原冰场创造的。联邦德国的英泽尔、苏联的麦德熬、瑞士的达沃斯等高原冰场几乎是世界优秀速滑运动员的训练中心。每年世界优秀速滑选手云集在那里进行定期的中等高原、高原条件下的训练和比赛。然而,我国速滑运动训练还没有进行过系统的高原训练。据有关资料报道,迄今为止,我国仅有3-4次在高原冰场进行的全国速滑比赛以及1985年8月国家队在长白山进行了一个月的高原训练。因此,系统地进行高原  相似文献   
23.
通过探讨冬季运动器材研究开发的特性,揭示器材研究开发对提高运动成绩的重要作用,说明我国冬季运动项目器材研究的状况对项目发展的影响,以期有关部门在实施冬季运动项目攻关计划的措施中,将器材的研究开发列为一项重要内容,从而使我国冬季项目器材的研究开发起到促进运动成绩提高的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24.
针对我国短道速滑运动员总体专项力量能力与韩国和世界优秀运动员的差距,尤其是在比赛中“突然加速”与弯道超越对手的能力较差的问题,设计一种数字化短道速度滑冰弯道力量训练器。训练器由底盘框架、梯形长方体钢框和平叉型框等构成框架,装有圆盘踏动传动系统、风阻转盘传动系统、压力传感器和光电开关传感器等,以及数据采集摄像机、计算机组成。运动员模拟弯道蹬动训练时,站在转盘边缘做双腿交叉剪切用力向右蹬动,使踏动转盘逆时针转动,来克服传动系统阻力、风阻力转盘产生的阻力负载,同时主轴的转速光码盘系统、压力传感器、摄像机将蹬动速率、压力、视频信号传给计算机模拟成动作压力周期曲线信号数据同时显示并记录,实现数据化训练,依据数据评估训练效果,提高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25.
针对速度滑冰运动员个体对比赛项目的技术、体能要求和陆地训练,进行了新型速度滑冰陆地全相模拟训练场地器械的研制,介绍了全相模拟场地的结构、功能,并基于新型速度滑冰陆地全相模拟训练场地性能设计了训练方法,可实现在陆地按项目的距离、时间、步频超负载力量的训练,建立运动技术动作条件反射能力机制,以提高速滑运动员冰上腿的单步蹬动力量及持续的时间,为提高速滑运动员竞技水平创新了技术平台和训练方法手段。  相似文献   
26.
为探求髋、踝部运动对速滑技术与滑行速度的影响,运用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理论,结合新冰刀技术性能、特点,对髋、踝部运动在速滑新技术中对提高滑跑速度作用进行理论分析。指出在速滑新技术中良好的送髋、展踝动作对滑行的滑步长、步频、蹬冰幅度及爆发力蹬冰效果有着重要作用,并结合新技术特点提出发展髋、踝关节柔韧性、灵活性及提高髋、踝部专门肌肉群力量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27.
为解决国内旅游类滑雪场滑雪索道远距离、大牵引力、托运坡度变化的技术性能及投资少的要求,研制开发了“高架托拉式滑雪索道”。介绍了该项研究的主要结构,功能特点。  相似文献   
28.
速滑冰刀革新后对速滑成绩与技术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通过对第17、18届冬奥会男、女速滑比赛成绩对比研究,分析冰刀革新后对速滑长、中、短距离成绩的影响程度,指出使用新式冰刀的技术特点及需要进一步适应和完善的技术问题,进而提出有关适应新技术的针对性训练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