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5篇
  免费   0篇
教育   442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2篇
综合类   13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19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31.
《文心雕龙·封禅》篇独立“封禅文”为一体,有现实和历史原因,然而关键在于刘勰本于儒家的“经世致用”思想和“拨乱反正”意识。在此刻意为之之下,《封禅》篇所论有得也有失:从文体划分看,显示出刘勰强烈的文体意识,但是对于封禅文文体范围、其与碑文的区别辨析不明;从文体本色看,强调了封禅文作为“一代之典章”,但总体上无非是“华”与“实”的关系问题;从论文思想看,文章体现出“通变”思想,但也不乏其局限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32.
《文心雕龙》中"体"的含义多样,"体裁"即为其中的一种。刘勰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各种文体:一是"原始以表末",即叙述各种体裁的起源和演变;二是"释名以章义",解释各种体裁的名称,并说明其意义;三是"选文以定篇",从各种文体中选出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加以评论;四是"敷理以举统",就是总结各种体裁的写作法则及其特点。从中反映出刘勰为代表的南朝宗经、通变及体用并重的文体观。  相似文献   
33.
徐辉  庞震 《培训与研究》2006,23(10):17-18,21
《知音》篇是刘勰《文心雕龙》中的一篇关于文学批评与鉴赏方面的重要篇目。其从知音主体与知音客体两方面来说明知音难求的原因,同时提出解决这些蔽障的方法。其中表现出的知音理论对后世文学评论有重要影响。但因为其自身的历史、思想、阶级局限,其中的一些观点我们应当关注并力求扬弃。  相似文献   
34.
刘勰与钱钟书:文学通论——兼谈钱钟书理论的潜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比较的对象是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钱钟书的《谈艺录》,以及钱氏1946年36岁或以前完成的其它文学论著。文章依据《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从"原道"到"隐秀",作刘、钱文论的比较,对二人论比喻和论言外之意着墨较多。二人"打通"复"圆览",直探文学的核心。论文通过对若干文论概念(或范畴)的比较,说明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古学今学道术未裂,"大同诗学"(commonpoetics)可以成立。有论者谓钱氏的《谈艺录》(以及《管锥编》)都属札记式书写,缺乏体系,而有微词。论文指出,钱氏固然有其具备体系的文论篇章,其《谈艺录》(以及《管锥编》)自有其"潜"体系或"钱"体系;钱学学者就钱著作内容加以分类、整理、建构,当可形成"显"体系。  相似文献   
35.
本篇疑点主要有二:一是指瑕的内容是否妥当,其内容可分为三:一者,内容之暇,包括思想感情与用事;二者,体制之瑕,包括体裁与格调;三者,语言之瑕,包括用词与表达。二是"赏际奇至"和"抚叩酬即"八个字的内涵,刘勰用以代指当时文坛用语之弊——远离本义而"依希其旨"。  相似文献   
36.
《文心雕龙》为夸饰这种修辞手法单立一篇,足见刘勰对夸饰的重视,但遗憾的是刘勰受其"原道"、"征圣"、"宗经"文学主张的影响,并未将论述重点放在夸饰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进行夸饰上,而是放在了夸饰的节制上,这不仅导致了他所提出的"夸而有节,饰而不诬"观点具有了一定模糊性,也使得他在论证过程中例证也具有了一定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37.
38.
刘勰声律论主张文章的声韵应该有和音乐一样的乐律,但这种声律是自然的声律,这和沈约追求的人为声律是不同的;文章的声律可以在字音平仄及双声叠韵字的运用上去追求,在“作韵”(同声相应)和“选和”(异音相从)上去追求;追求声韵也要和情韵统一在一起,二者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39.
引言     
《文化学刊》2013,(4):4
<正>"文风",是个老而弥新的话题。"文采"亦属"文风"问题。中国文论注重文采,古代论著注重文采,是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魏晋六朝文论家刘勰曾明确地提出了"文采"这个文章学兼文论学命题,"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  相似文献   
40.
《文心雕龙》在评议作家时,能够兼顾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和前人相比,更具文学眼光,刘勰注意研究作家的全部作品,善于发现作家优点,评议尽量避免偏颇,刘勰不一味推崇著名作家,对其做出的评价更严格,魏晋时代是文学的自觉时代,传统的文人概念发生了变化,这对刘勰能够全面地评价作家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