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85篇
科学研究   3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31.
在全国各条战线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和建设步伐的形势下,师范教育如何深化改革,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跨世纪的高质量师资,是当前广大师范教育工作者极为关心的问题。有鉴于此,本刊编辑部于1992年7月16日召开了“师范教育世纪末的思考”座谈会。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部分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应邀参加了座谈。本刊副主编王炳照同志主持了会议。现将这次座谈会上部分同志的发言摘登如下,以期引起更多的同志参加对此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32.
部分学生厌学,差不多是一个世界性教育难题。据调查,中国学生厌学的比例相当大,有厌学情绪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5%以上,厌学已成为中小学教育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多少年来,许多教育工作者为此困扰。本刊为此接到众多家长和学生本人的来电,孩子厌学成为我们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问题。就此问题专家们各自谈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对厌学的孩子和家长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3.
人们知道,理解教育,简而言之,开动脑筋办教育,其理论预设是“教育本是脑力活,巧用智慧才成功”。从学术的角度说,理解教育是“理解理论指导的作为理解者的师生与理解对象沟通在感情、认知与行为上筹划并实现生命可能性的过程”。为使这些观念走向实践,本模型要求师生对教育进行整体性理解,注意教学中的感情因素,用切实可行的方式减轻教学负担,以便有较多时间自己筹划并实现生命可能性;同时通过反思与创读的多重循环,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期望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34.
江译民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百羊校庆大会上的讲话中殆出.要矮熙”三个代表’”夏求.大力推进教育创新,不断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旱业.不断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畜十质的劳动者、建设香、管理吝和颌导各。根据江总书记的讲话精种.教育创新要着眼于敏育人和培养人,大力谁这合质教方,而素质教肯的物一是漓育。今天。通育创新巳经成为教育创新的立点、难点和制畜点。为推进痕育创新,华东师范大学坏川武教投车领专家组以畜度的责任感和与时俱达的创新精种,在上海市平乐学枝开展了理解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他们在探索中体现出的理论创新、观念创新、方法创新、机制创新,为谣玄创新和教育创新探在了新路.给人以重要的后迪。  相似文献   
35.
“理解教育”是国家教育科学规划“十·五”课题,从1999年起进行实验。在2002年9月上海市“加强初中建设工程”会议上,“理解教育”实验学校上海市平乐中学作为惟一的中学代表在会上介绍“实施理解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经验(《文汇报》2002年9月13日报道)。同年12月,“理解教育”被确定为上海市专家领衔的培训项目,60名初中校长接受“理解教育”课题培训。现在“理解教育”有上海、深圳等大型推广区。任何改革都有艰难,基础教育改革当然不会例外。分而析之,主要艰难之一是部分教师(此处特指中小学教师)对基础教育改革持抵制或观望的态度。…  相似文献   
36.
论教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基本差异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认识教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差异对于人们研究和从事教学活动有重要意义。生活世界是处于一种自在状态的世界,是以传统、习俗、经验、常识、朴实感情与自然资源等因素构成的人的生存的场域,直观性、自在性、重复性、经验性、朴实性与实用性是其六大特征。教学世界是以理解为中心建构的借助外显的行为表现的从感情、认知与行为方面筹划并实现师生生命可能性的内在场域,其基本特征有内在性、理解性、工具性、建构性与学术性。  相似文献   
37.
<正> “学会学习”是一个源远流长的话题。古人所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学贵有疑”等都隐含此意。当然,把“学会学习”作为科学命题以致人们予以自觉研究,则是近些年的事情。这一研究对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颇有影响,笔者为之所动,故从“反审认知”在“学会学习”中的作用和如何培养学生反审认知能力方面呈一陋见。因为许多对“学会学习”问题感兴趣的人大都把注意力投放在学生认知能力(如观察  相似文献   
38.
解读教育不仅要注意教育“事实” ,而且要把解读者与教育联系起来 ,从两者整体关系上深刻理解教育。而一旦尊重教育事实 ,人们就不难得出我国大陆“零诺贝尔奖”的主要原因不在教育的结论。在这个基础上 ,解读者设身处地观察教育 ,与教育工作者将心比心 ,必然感到用“零诺贝尔奖”非难我国教育 ,会伤害广大教育工作者感情 ,掩盖真正的矛盾 ,不利于我国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39.
今日之理解远不止于认识.是人的生存方式,而教育中的理解,别有一番意味。它可生情,生出将心比心、关心体贴之情:它可长智,长出集思广益、巧妙创生之智;它可会意,会善解人意和与人为善之意;它亦养行,养锲而不舍之行。  相似文献   
40.
反思性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历史上看,较早研究反思的有洛克(J.Loke)、斯宾诺莎(Spinoza)等人。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谈到,“反思”是对获得观念的心灵的反观自照,在此过程中,心灵获得不同于感觉得来的观念的观念。斯宾诺莎把自己的认识论方法称之为“反思的知识”,而“反思的知识”即“观念的观念”。 在洛克和斯宾诺莎之后,杜威(J.Dewey)是论述反思最著名者之一。杜威认为,反思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理论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其主要步骤有:“(1)一种得以产生思维活动的怀疑、犹豫、困惑、心灵困难的状态,和(2)一种为了发现解决这种怀疑,消除和清除这种困惑的材料而进行的探索、搜集、探究的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