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教育   22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31.
论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精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类型取决于中国传统文化或传统哲学的结构、价值取向和文化内涵。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主要有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四种类型。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思想精华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追求人生的理想境界;刚毅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注重人生修养、安贫乐道;处世“以和为贵”,适可而止;处事不蛮干,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待人谦恭有礼,不为人先,留有余地;保持个体人格尊严,发扬勇于承担的大丈夫精神。  相似文献   
32.
赵吉惠 《云南教育》2008,(10):47-47
重庆一名11岁的四年级小学生制止小偷行窃,遭到小偷卡脖子、扇耳光报复,而全车30人无一敢出声。该小学生称以后不会再制止小偷。之后,江津区委书记王银峰专程前往彭飞的家看望了他。“我是来支持你的!”王书记称,自己对彭飞小小年纪能够作出如此举动表示称赞,并表明了区委态度,坚决制止歪风邪气,弘扬正气。(5月8日《重庆晨报》)  相似文献   
33.
历史系统分析方法,是近年随着自然科学方法系统论的广泛传播及其在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领域里的应用而衍生出来的新的史学方法范畴。它在欧美、日本、苏联的研究,虽然比中国开展得略早,但仍未形成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我国虽然起步稍迟,但近年发展很快,对于它的若干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正在深入开展研究。本文旨在概括近年来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为形成我国的“历史系统方法”的理论体系,拟对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做一些探讨性论述,以期推进对这一新学科的研究,同时就教于对史学方法论特别是对历史系统方法有兴趣的同志。  相似文献   
34.
近年国内史学界、哲学界致力于史学方法论研究的文章很多,多系微观探讨或具体的方法评介,本文提出一个体系框架,提供大家讨论。一、建立史学方法论新体系的必要与可能史学方法论,是关于历史哲学的学科。历史哲学,是对历史的哲学思考与概括,它的内容,大体上主要应该包括:历史观、史学认识论、史学方法论三方面。然而,“历史哲学”这一概念,自从18世纪被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提出之后,多数是对于历史观念的反思和探讨,虽然时而也有讨论史学方法的文章,但那往往是和对历史观念的阐释  相似文献   
35.
中国传统文化应以“儒道互补”为主体结构。战国中后期至西汉前期道家一度成为社会主要思潮,西汉武帝时期就已形成“儒道互补”的文化格局。儒、道、佛三家为中国文化主体的思想不能贯穿封建社会始终。中国封建社会初期还没有佛教文化的势力,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方形成儒、道、释三家的鼎足之势,这三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相似文献   
36.
本文认为儒学的理论体系在清末已经解体,其历史地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发生了根本变化:由原来作为社会统治思想变为主要被反思的历史文化遗产。儒学虽然不能充当现代社会的指导思想,但它的积极思想可以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在“东亚儒教文化圈”、“后工业化社会”起一定积极作用。“儒学复兴”不可能,而儒学的某些积极思想必将被更新、更高的文化形态所吸收、所熔化,儒学的积极精神永存。  相似文献   
37.
当今世界普遍存在一个共同性问题,精神明与物质化发展错位,精神明滞后于物质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情况造成的矛盾和危机成为人类进入21的严重障碍,人类明的道德规范迫切需要整合与重建,中国儒家化蕴世故着比较深厚的伦理道德遗产,在人类精神明建设方面可以做出自己的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38.
张载是宋代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所创立的关学,重视实理、实学、实用,强调“经世致用”,奠定了明清实学思潮的理论基础。目前国内实学研究似有泛化倾向。本文提供了实学的理论体系与范畴体系,对实学做了明确的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