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8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41.
回顾并审视神农架《黑暗传》的发现过程和价值及其在神农架的化位置,进而扩展到汉水流域,论证其在汉水化研究中的地位及其价值;针对人类是否起源于汉江一说,找出联系,提出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42.
汉水流域“寄死窑”大文化观系统阐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自2000年以来,在川、陕、鄂、豫交界的汉水流域中游及其支流发现了大批古代"寄死窑",专供到了60岁的老人自我死亡时使用。与对日本、韩国的弃老山、印度的弃老国一样,学术界先后提出了死亡地说、古老久远说、生存法则说、灾年不得已说、野葬遗留物说、野蛮习俗说、生产力落后说等等。事实上,"寄死窑"风俗的形成和延续,不仅反映了汉水流域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力和物质经济的发展水平,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当地社会文化和文明的进化程度,并突出而鲜明地折射出汉水流域人们对待生命和死亡的态度与观念。可以说,"寄死窑"习俗不是野蛮落后,也不是恶俗、不孝,它所昭示的是一种最古老、最朴素的死亡观,同时也是一种最自然、最理性、最世俗、最崇高的死亡观,它所反映出的是汉水文化在生命哲学上的深厚底蕴。  相似文献   
43.
《教学随笔》2013,(8):2
<正>南望汉江,北镇旬河,江河锁钥旬阳县;东倚灵崖,西依林园,阴阳逐怀太极城。这正是陕南明珠旬阳县天然太极城独一无二自然奇观的真实写照。在这个古老神奇的太极山城、风光秀丽的汉水之滨,赫然建起了一所特殊教育学校——旬阳县阳光学校。阳光学校位于太极城西北的莲花池腹地,一条玉带般的丹凤路从旬河北岸蜿蜒而上,形成了学校交通便利、风光宜人、布  相似文献   
44.
对汉江的形成和历史概况,汉水文化的十三大内涵,汉水文化的挖掘利用,汉水截流和南水北调之后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探讨,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5.
46.
随着城市建设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滨水空间迅速得到政府重视和老百姓的青睐。滨水景观建设备受关注,既要考虑地域特色,又要适应老百姓的需求。以汉水历史文化为主题,把十堰生态滨江新区滨江景观带打造成市民休闲娱乐、旅游观光、健身交流的开放性的汉水历史文化长廊,对于十堰市"外修生态、内修人文",塑形与塑魂并举,生态与人文全面提升,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47.
汉水中上游民居文化在现代转型过程中,形成了这样四个特点:房地产开发商在其中起了重要的领头作用;呈现出多元的文化态势;体现出一种地域文化与现代建筑方式的结合;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经济利益的考虑,只是表现形式不同。其民居文化在现代转型中也形成了批量开发的商品住宅民居和村镇居民自建房的文化互动。恰在这种文化互动中,我们在乡镇的民居建设中看到了一种新的文化整合。  相似文献   
48.
汉水名称起源甚早 ,且极具文化意味 ;汉水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从尧舜禹到夏商周时期 ,汉水流域成为汇聚南北与东西文化的大熔炉 ,冶铸出了魅力无穷的楚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 ,诸子百家及诸候国都将目光聚焦到汉水流域 ,汉水已深深印刻在了民族的记忆深处 ,汉水文化带形成  相似文献   
49.
文化是教育的内容,教育是传递文化的工具,正是借助教育,文化才得以延续和发展.汉水上游地域仍属西部贫困地区,当然,汉王、汉朝、汉民族也曾使这一地区灿烂辉煌过,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现代经济的发展,竞争也越来越依赖人为资源形态,所以汉水上游教育在传递文化的过程中必须承认现实,改变观念,真正实现邓小平提出的关于教育的"三个面向"问题.  相似文献   
50.
人们的日常话语能最直接地反映社会发展变化的诸种文化信息。调查显示 :( 1 )汉水中上游的人群中 ,文化程度高的、年纪轻的、从事文化教育科研工作的、居住在城市的人们 ,知道并使用的新词语数量最多。 ( 2 )汉水中上游的日常话语折射了我国社会文化现代转型的文化特征 ,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