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6篇
  免费   2篇
教育   265篇
科学研究   15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14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9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61.
文本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与女性意识的张扬正受到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将王实甫《西厢记》及其对崔莺莺的塑造放在这样的语境下重读、思考,并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者有关女性形象的论述以及中国古代“节”戏加以比较,有助于开阔我们中国古代戏曲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62.
中国漫长的父权制社会对男女两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角色产生了深刻影响.民间信仰作为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必然会带有或深或浅的父权制烙印.以洪洞县传承久远的娥皇女英信仰为例,从其相关传说和活动主体来分析父权制影响下女神信仰中的女性角色.  相似文献   
63.
通过探讨弗吉尼亚·伍尔芙在短篇小说《遗产》中对男主人公克兰登先生的无情讽刺,来解读分析她的女权主义思想:对父权制压迫下的女性心理和生存问题进行探讨,挑战占统治地位的男权主义的社会次序。  相似文献   
64.
65.
《新闻界》2018,(2):63-72
传统的社会性别与家庭问题的研究往往聚焦于妇女在家庭内遭遇父权制的劳动剥夺或者肉身、情感的家庭暴力,其结论必定是为妇女作为体力与精神的双重受害者而鸣不平。笔者另辟蹊径,凭借历经三年半的实地田野调察和数字民族志的研究积累,深入了解都市中年男人的同性社交与家庭沟通的冲突,从而构连市场经济转型与新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如何削弱家庭的亲密关系建构,反思已婚中年妇女在家庭社会性别权力与社会的政经维度所承受的多重压制,她们甚至被持续贬抑和蔑视。  相似文献   
66.
国内选秀节目中一些选手展示出"女性中性化"与"男性女性化"的性别气质引发了公众激烈的讨论。这种争论一方面成为传统性别观念变迁的表征,另一方面也暗示着对非主流人群的性别歧视,而选手们在节目中的表演则成为其性别主要体建构的重要路径,选秀节目成为不同性别意识形态协商的场域。这意味着,性别平等不仅要求男性和女性的平权,更要求男、女之外的性别群体也拥有同等的权力  相似文献   
67.
喻劲梅 《海外英语》2011,(2):213-214
早在生态女性主义理论产生一百多年前,霍桑就在他最重要的代表作《红字》中,探索了女性与自然复杂而紧密的联系,揭示了男权的清教社会里女性和自然资源遭受压迫和掠夺﹑科学技术被利用来控制和占有自然的悲剧,阐释了作者希望解放女性和自然,构建一个两性平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的理想,表现出了与生态女性主义同一的观点。  相似文献   
68.
印度女作家基兰·德赛在小说《番石榴园的喧闹》中,通过描写库菲这个疯女人在家庭、社会、男性文化心理和女性文化心理中所遭受到的不同程度的束缚,以及她以正面顶撞、直接忽视和疯癫行为等方式对此所展开的反抗,隐晦地展示了印度女性在父权制社会中艰难的生存处境,并借此批判了以男性为中心的印度社会结构对女性主体性的严重抑制。同时,该形象的设置反映了基兰·德赛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体现了她对女性,尤其对本民族的女性持有深切的关怀之情。  相似文献   
69.
威廉·福克纳的《艾米丽的玫瑰》中的艾米丽·格里森和田纳西·威廉斯的《欲望号街车》中的布兰奇·杜波依斯是生活在美国旧南方幻想中的两个女人,同时遭受到了父权与男权的迫害,并在反抗中失败。  相似文献   
70.
孤独意识作为一种情绪体验,在文学领域是永远值得探讨的母题。凯特·肖班及其笔下的女性人物有着浓郁的孤独意识,她们在成长过程中创伤性的经历是其孤独意识的起源,被禁锢在家庭樊笼中是她们恒常的生存境遇,而女性主体意识的萌发使她们毅然抛弃传统的社会道德风尚,执着地追求爱情和自由。然而,她们的行为得不到父权制社会的认可,被孤立于社会生活之外,进行着最艰苦的斗争。孤独带给她们痛苦和疏离感,但同时也是她们建构女性主体的一种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