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9篇
  免费   3篇
教育   1585篇
科学研究   57篇
各国文化   65篇
体育   137篇
综合类   91篇
文化理论   18篇
信息传播   12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134篇
  2013年   163篇
  2012年   171篇
  2011年   187篇
  2010年   163篇
  2009年   160篇
  2008年   186篇
  2007年   136篇
  2006年   121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中国哲学家老子和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虽身处不同国度和时代,但其著作《道德经》和《人生的智慧》却体现出了相似的处世哲学:坚持不争原则,不做过分利己之事、守柔居下;并要与他者相参,以完善自我。  相似文献   
62.
王丛慧 《学语文》2015,(3):56-58
出土文献中《老子》出土的版本最多,主要有马王堆汉墓甲乙本《老子》,郭店简《老子》和北大汉简《老子》共四种,本文利用出土的这四种版本的《老子》和通行本的《老子》相互对校,发现通行本《老子》的三则错误:通行本第一章的"无名天地之始",应依简帛本作"无名,万物之始";通行本第五章的"多言数穷,不若守于中",应依简帛本作"多闻言数穷,不若守于中";通行本第八十章的"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应依简帛本作"使民重死而远徙"。  相似文献   
63.
老子的理想人格是以"道"为核心,以"无为"和"无不为"为基本原则的,其人格的最高理想状态是与道合一,老子的理想人格内容十分丰富而深邃.  相似文献   
64.
"物"是《老子》书中的一个高频词,但其丰富的含义及重要性还未得到充分揭示。对比研究郭店楚简本《老子》和王弼本《老子》可以发现,"物",在"楚简本"中基本指"一切自然存在者",其含义比较单一、明确;而在"王弼本"中,其含义则比较复杂,"物"或意指"道"。由此可以推断王弼本对郭店楚简本《老子》之文义存在继承与发展。另外,只有建立在"道"、"物"、"器"三个层次相区分的基础上,《老子》中的"有"、"无"之含义才能更明晰。  相似文献   
65.
古云"诗言志",考察《西游记》小说开篇的第一首诗与先秦五级缘起说的传承关系,即可初步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即《西游记》的真正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66.
老子》第五章是体现老子"天人合一"、崇尚自然思想的代表性章目之一,然而,由于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将"天地不仁"与"圣人不仁"二句中的"不"字理解为否定副词,将"仁"理解为"私亲"或"偏爱",将祭祀品"刍狗"理解为祭前尊重而祭后轻视的东西等等,因此,此章之主旨迄今尚未得到较为切实的解释。实际上,"不"字当通假为"丕",作"大"讲;"不仁",即"大仁"。"仁",不能理解为"私亲"或"偏爱",而应作"仁爱"、"慈爱"等义讲。而作为祭品的"刍狗",无论在祭前或祭后,皆应一律受到人们之尊崇与重视。此章之主旨,乃在于主张虚静无为,效法天地自然,倡导"天人合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作者运用双重比喻手法,强调"圣人"要像"天地"仁爱万物一样地仁爱百姓;而要实现如此之爱,"圣人"就必须进一步像"天地"自然运转生化与仁爱万物一样来尊重客观规律,顺应自然,仁爱百姓。如此"天人合一"的思想贯穿于《老子》全书,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67.
文章为作者新著《〈老子〉今说》的导言。《〈老子〉今说》以王弼《老子注》为基础,从体例、界说、异说、讨论等方面广泛搜集版本、考校异同、探求原意,充分汲取前贤或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对《老子》一书作了排校、比勘、直解,可作为《老子》研究的参考。  相似文献   
68.
老子》中有"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之说。苏东坡《贺欧阳少师致仕启》一文亦云:"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可见"大智若愚"是人生的至高境界。大智若愚者秉承宇宙之灵气,混混沌沌而与天地为一体,人在江湖,心如止水,故能以出世之大道成入世之伟业。  相似文献   
69.
孔德 《武当》2011,(5):38-39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己;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己。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或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讲解]本章的意思可分两段。  相似文献   
70.
孔德 《武当》2011,(7):43-44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谁知子,象帝之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