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8篇
教育   2篇
科学研究   1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晓青  濮励杰 《资源科学》2021,43(11):2203-2214
自然资源类型的科学合理划分是实现中国自然资源统一治理的关键。本文通过大量文献资料梳理,深入分析中国自然资源分类体系研究现状,阐明中国自然资源分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在总结和归纳国外自然资源分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对构建新分类体系的思路和建议。研究发现:中国现行自然资源分类体系种类繁多、标准不一,多种维度的自然资源分类导致资源类别产生交叉和重复,原分类体系已不能满足实现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发展需求。本文提出新分类体系的构建可从“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的理念出发,以实现自然资源统一及现代化治理为目标导向,遵循系统性、统一性、全面性等分类原则构建统一的分类标准。最后,提出了对构建新分类体系的流程和思路框架。本文可为构建面向统一管理的自然资源分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对美国博士生教育国际化的历史、现状、成因及其对国内外的影响进行了阐述,指出美国博士生教育本身即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产物,美国随后又取代欧洲成为世界各国留学生的首选之地。美国博士生教育国际化对其自身及国际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我国博士生教育发展也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县级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该文从县域经济重要性的角度分析了县级尺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和规划的重要意义。以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原理为基础,采用“多指标集合度量法”的概念和模型,构建了县级尺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框架,具体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因子层和指标层等不同层次,目标层反映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总体目标,准则层反映土地可持续利用的5个准则,即生产性、安全性、保护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以江苏锡山市为例,采用综合指数方法与单指标多角度评价方法相结合的方法,侧重于对每项指标的多角度分析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变化过程的评价,评价了锡山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寻找目前与将来影响锡山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存在问题,提出了实现可持续性土地利用与管理目标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4.
美国博士生教育国际化发展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多元性是美国大学校园的一大特征,博士生教育是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缩影。从1861年耶鲁大学培养出第一个哲学博士,至今已近150年。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变迁,美国从一个教育的进口国家变成了世界博士生教育的集散中心。如今,方兴未艾的博士生教育已成为美国从世界各国网罗高层次精英人才和实施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历史追溯历史上不同国家大学之间相互影响的例子随处可见。美国博士生教育本身即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产物。美国的研究生教育,是把德国大学研究生教育模式嫁接到英国四年制本科学院教育模式之上并逐渐使其美国本土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南通市城乡建设用地演变时空特征与形成机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蔡芳芳  濮励杰 《资源科学》2014,36(4):731-740
本文选择东部沿海"国家两大发展战略"交汇城市——南通市作为研究区,面对其新形势下的用地需求与矛盾,综合运用建设用地变化测度指标、城乡建设用地协调评价模型、地理探测器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了2001-2011年南通市城乡建设用地演变时空特征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①南通市城镇用地扩张速度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与波动性,空间分布呈现"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沿江高于沿海"的特征,同时其扩张弹性系数总体处于较高水平,未达到理想集约利用状态;②南通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在城镇化推进下并未与农村人口非农化减少相挂钩,在研究期内基本处于加速增长态势,空间分布表现为"中部沿海扩展、南北沿江减少"的特征,过半数区、县(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增长模式属于人减地增粗放型;③全市城乡建设用地变化不甚协调,多数区、县(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增加量大于城镇用地增加量,且城镇发展不能较好满足城镇人口增长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镇化质量;④城乡建设用地变化形成机理差异显著,城镇用地增长受控于多种复杂因素,影响力最高的为城镇居民社会生活状况,而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则更多依赖于区位因素条件的影响,表现出其用地变化的先天依赖性与变化单一性。  相似文献   
6.
陆地生态系统生产能力是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基础。城市化过程已经成为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生产能力损失的重要影响因素。借助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估算区域的净初级生产力(NPP)、分析城市化过程对于定量评估城市化过程造成的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生产能力损失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城市化进程较快的江苏省为例,通过1985—2015年间5期江苏土地利用与覆被(LUCC)数据,分析近30年来江苏省城市化过程。同时,利用改进的CASA模型估算对应年份的NPP,引入分段线性回归拟合的方法精确评估城市化过程对NPP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借助线性拟合方法可以有效提高NPP损失评估的精度;江苏省1985—2015年间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呈缓慢的上升趋势,累计扩张10 452.74 km~2,2005—2010年间扩张最快,苏南快于苏北;江苏省陆地生态系统生产能力(NPP)为(33.3~40.23)Tg C/a,呈缓慢上升的趋势,中南部的盐城与南通最高;近30年来江苏省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累计造成的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损失约为4.43 TgC~5.99 TgC,其中,耕地被占用损失最大,湿地次之。研究预示,苏北未来陆地生态系统生产能力损失将大于苏南。提高未来城市化的质量,特别是绿地率,可以缓解城市化带来的未来陆地生态系统生产能力的损失。  相似文献   
7.
利用2001年-2010年的MODIS陆地产品MODl3A3NDVI数据对三峡库区重庆段近10年来的植被生长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三峡库区重庆段东部、中南部中高山区NDVI较高,西部川东平行岭谷区,长江干流及其支流谷地NDVI较低;地形和人类建设活动成为主要的影响因素;②近10年来三峡库区重庆段植被活动总体上呈逐渐增强的趋势;③研究区植被活动出现极化的趋势,植被稀疏的区域植被活动进一步减小,植被茂密的区域植被活动保持稳定或增强,夏季最为明显;(D研究区6种植被类型中,阔叶林的NDVI最高,为0.6904;水生植被的NDVI最低,为0.5710。草甸和灌丛、灌草丛两种植被类型增长最为迅速,分别为0.6%和0.48%;⑤地形、坡度和地形起伏度是影响三峡库区重庆段植被生长状况最为重要的因素,三个因素从根本上决定了植被的空间分布与变化轨迹。其中,地形起伏是坡度与地形起伏度形成的充分条件,成为最根本的决定性影响因素,同时,人类活动已经成为该区植被退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中国资源地理学学科地位与近期研究热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新建  濮励杰 《资源科学》2015,37(3):425-435
资源地理学是研究资源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交叉学科,随着经济发展中资源问题的加剧、资源重要性认识的深化和地理科学技术的发展,资源地理学在研究资源形成机理、动态演化、科学配置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已经形成很强的学科影响与学科独立性。本文介绍了中国资源地理学发展的背景,评价了其学科地位,并对其进行了学科体系划分。通过研究2000-2013年期间国内5种重要学术期刊的文献,分析了中国资源地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其脉络,归纳了主要研究热点。研究指出,资源地理学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资源科学和地理学中的地位牢固,目前已经具备独立学科的基本条件,学科体系可概括为理论、实务、部门和分区等4个部分21个主要领域。从研究论文数量增长趋势看,中国资源地理学已经进入学科稳定发展期,土地、水、生物等领域的研究比较活跃,但各部门研究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均衡。就主要领域的研究热点看,土地资源地理研究以宏观研究和市域以上尺度研究为主,研究内容主要是城乡土地变化和土地资源区域影响等,水资源地理研究集中在主要水系流域,生物资源地理研究偏重森林和农业区,气候资源地理研究主要关注西部尘源区和东南季风区对全国区域性气候变迁的影响,自然旅游资源地理研究重点是特色旅游区的资源景观、资源开发和资源保护,人力资源地理研究以三大都市圈及其周边城乡为主,聚焦劳动力转移和城市空间等。各领域的研究总体呈现方法、尺度、内容的日趋多元化。  相似文献   
9.
符蓉  濮励杰  钱敏  朱明 《资源科学》2012,34(3):468-474
本文将多智能体系统模型在土地利用变化的应用范围扩展到中尺度上,以城市化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压力突出的江苏省宜兴市为研究区,主要考虑了政府、农户、城镇居民、工业企业业主这四类与土地利用变化相关的智能体类型,运用典型相关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设计智能体的行为规则,综合权衡地块的转换概率。在土地利用情景设计中,智能体在自身行为之余,还进行智能体之间、智能体与环境层的交互,用来模拟人类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决策行为。在Swarm2.2平台下实验得出:研究区土地利用时空演化的总体特征体现在耕地的减少,尤其是在原城镇中心边缘的耕地向城镇用地转化;农村居民点用地呈现集聚趋势;工矿用地的变化较为随机,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模型总体的模拟精度达到73.35%,较为符合现实的变化情况,证明了多智能体系统模型在引入人类决策因素状态下,研究和分析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近20年苏锡常地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生态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苏锡常地区作为我国传统的人口密集区和土地高度集约化利用区,土地利用历史悠久。1980年以来, 苏锡常地区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引起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格局的相应变化。本文利用1980年、1995年和2000年的Landsat TM数据对苏锡常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测量,取得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矩阵,据此对苏锡常地区1980年~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以得到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变化的驱动因子,为协调土地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制定合理的土地资源利用体系、促进土地资源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研究表明:1980年~2000年苏锡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受人文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共同影响,但主要是受社会经济政策因素影响,自然因素具有相对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