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4 毫秒
1.
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98,自引:0,他引:98  
刘勇  刘友兆  徐萍 《资源科学》2004,26(3):69-75
生态安全研究是当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前沿课题,可是对土地利用的生态安全及评价研究尚未真正开展,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研究几乎还处于起步阶段。该文在对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概念、内容和目标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方法,建立了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的代表性指标体系。实证研究以浙江嘉兴市为例,以嘉兴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作为本评价的目标层,从自然、经济、社会3个系统层着手,细化研究的层次,通过对评价指标的科学性与完备性等检验,最终从状态层选择了24项变量层指标,构建了适合区域特征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相关数学方法,计算嘉兴市1991年和1997年各评价指标的安全指数,结合AHP法等确定的指标权重,对嘉兴市1991年和1997年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认为嘉兴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虽稍有好转,但还处于“较差”的安全状态;最后对嘉兴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四重质量维度下的县域耕地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耕地利用与保护需要对耕地质量进行多维管理,多维耕地质量评价是耕地资源管理的重要依据,而县级尺度耕地质量评价是中国耕地质量管理的基础。根据耕地质量内涵,构建反映不同质量维度耕地质量的方法,是客观评价耕地多重质量的必然要求。本文以“需求-质量维度-指标-限制系数-耕地质量”理论框架为基础,构建了基于土壤、生态、环境和管理四个质量维度的县域耕地质量指标体系。利用多源多尺度数据,采用限制系数逐级修正的方法,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进行了耕地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并将评价结果与相关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大兴区耕地质量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环境质量是制约耕地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②本研究考虑了耕地的环境质量,因此评价结果与基础地力评价和农用地质量分等成果有一定差异;③构建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融合了现有的农用地质量分等指标、耕地地力指标、土壤环境指标等,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④根据非加和及限制因子原理,采用限制系数逐级修正的方法,客观反映了县域耕地质量差异。该评价方法不仅可以评价耕地质量,还可定量评价分维度质量,是对已有成果评价方法的有效补充,可以为中国耕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管理需求提供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3.
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城市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衡量城市土地利用是否可持续,需要对城市土地利用系统进行定量的科学评价。从影响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用地面积,用地效益,用地结构和用地管理等方面构建了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其计算方法进行研究。最后以杭州为例,对杭州市及所辖六区的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程度进行了评价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为引导区域进行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促进土地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该文在对区域土地利用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适合于黄淮海平原县城可持续土地利用空间差异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引入距离函数法对各县域土地利用系统状态进行了定量评价,揭示了各县土地资源利用的相对优势与不足。结果表明: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仅取决于各子系统本身的不断优化,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支持系统间的协调程度,只有实现系统间的相互配合,协同进化,才能真正实现土地利用大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也表明,采用距离函数模型进行县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空间差异评价是适宜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3个层次体系,通过识别制约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实施的主要资源(如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等)和环境要素(如声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和生态环境),确定规划控制目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定性分析西安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对城市环境污染控制、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以及分析规划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建设单位和环境管理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统筹县域行政范围内土地利用的实施性规划,是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核心部分,也是国家实现耕地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目标、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规划。本文从多个方面对县级土地利用规划进行了分析,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协调衔接各专业规划,落实各业用地规划控制指标,划分土地利用区,确定用地空间布局及其空间管制规则,制定规划实施措施的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国内外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背景下,根据翁牛特旗2010土地利用类型,试图构建了该旗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一共有5个大类型,在5个类型下选取了27个因素。  相似文献   

8.
基于可持续度的连云港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对于落实规划、强化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基于可持续度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体系,对连云港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可持续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①采用可持续度量的方法,可以较好的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效果进行定量评价;②上一轮规划实施至今,连云港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可持续度呈上升趋势,处于中度可持续状态,但环境指标和社会指标方面,规划实施仍不可持续。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一轮规划着眼解决的3个难题:“生存与发展问题”、“刚性与弹性问题”、“静态与动态问题”,以及完善规划的若干措施和建议,为新一轮规划修编提供有利借鉴。  相似文献   

9.
会计信息化指标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会计信息化指标体系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共5个二级指标21个三级指标, 每个三级指标分值的确定可采用比例区间法、定性考核法和定量考核法确定,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准则层和目标层分值;会计信息化指标评价以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过程是:先确定评价因素集并对评价因素进行分层,再确定评价集和评价指标权重,最后进行单因素评价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0.
梁博  杨小雄 《大众科技》2021,23(2):144-147
文章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三个层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和加权法对2013年至2017年的北流市进行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采用障碍度模型寻找北流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因素.通过研究发现2013年至2017年北流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逐年上升,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资源环境协调性评价分值出现波动较大;北流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发展状况良好,土地可持续利用程度整体呈上升趋势,资源环境协调性上存在阻碍土地可持续利用发展的影响因素,但有很大提升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对于快速城市化的国家和地区而言,城市化进程始终是影响土地持续利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该文在概括了城市化进程中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历程的基础上,摆脱了以往土地持续利用评价中的一般性表述,综合了地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对城市化与土地利用两者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有针对性地从粮食安全评价、城镇用地规模合理性、城镇内部用地合理性以及土地生态系统评价等几方面构建了城市化进程中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并以南京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城市化这一宏观背景下,南京市的土地持续利用状况总体是向可持续方向发展,但指标体系内部某些领域的评价则较以往有着很大的退步.  相似文献   

12.
在综合分析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主要观点并提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目标的基础上,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4方面构建了适合县城经济发达地区特征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共选择了25个参评因子。然后对江阴市1991年、1994年和1997年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江阴市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江阴市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也日益增强,处于基本可持续状态。但是,1997年与1991年相比,资源、环境两要素的可持续性分别下降了10.35%和12.23%,若不加以重视,可能在一定的时期内会导致江阴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不可持续性。为了进一步提高江阴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文章认为,必须从人口数量控制、用地结构优化、环境污染控制以及增加农业投入等4个方面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13.
基于Moran’s I分析方法的耕地质量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昌盛  韦仕川  栾乔林  胡月明 《资源科学》2014,36(10):2066-2074
本文引入Moran's I指数的空间自相关分析法,以广东省广宁县为例,以表征耕地质量的自然等指数、利用等指数和等别指数为空间变量,以耕地图斑为单元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探讨Moran's I值的空间差异特征,以及在县级和乡镇级尺度上的变化情况及其相关应用。结果表明:①不同类型耕地质量指数在同一空间尺度上,均表现出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自然等指数具有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聚集程度较高,等别指数次之,利用等指数较弱,空间格局上相对较为分散;②不同的空间尺度,耕地质量指数具有不同的空间关联度。县级尺度空间自相关水平普遍高于镇级平均空间自相关水平;而且从镇级数据来看,大部分乡镇的Moran's I值均低于县级整体水平;③基于Moran's I值的耕地质量类别划分,通过引入空间权重刻画耕地质量空间分布特征,将其空间关联性作为“第四维”纳入到分区评价因素中,可为耕地保护分区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国内外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土地持续利用评价一直是国内外土地科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的热门话题。该文在分析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内涵与意义的基础上,探讨了国际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研究的源起及评价指标选取的研究进展,并从“生态-经济-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生产性-安全性-保护性-经济性-社会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侧重土地持续发展水平与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土地质量评价指标研究与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相关研究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研究进展。由此归结出国际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研究达成的普遍共识与存在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干旱绿洲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特点出发,建立绿洲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新疆吐鲁番市绿洲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定量评价,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绿洲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党晶晶  姚顺波  黄华 《资源科学》2013,35(10):1984-1990
县域生态环境系统、经济及社会系统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和系统理论,依据DPSIR概念框架构建了县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志丹县为实证对象,对其1997-2010年协调发展程度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 在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过程中,志丹县生态指数、经济指数及社会指数均迅速增加,且生态指数均不同程度高于经济指数和社会指数;植被恢复阶段生态、经济及社会指数增幅减缓并趋于稳定.协调度、发展度及协调-发展度均表现为相同的变化趋势,且协调度明显高于发展度和协调-发展度.总体而言,由于社会进步、经济结构的调整及植被恢复措施的实施,志丹县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者间的发展更为平衡、协调,是一种良性的可持续发展.但仍存在部分社会滞后、经济滞后或生态滞后,一定程度表明今后仍需注重生态环境、经济及社会系统三者间协调发展.最后,提出了志丹县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北京市平谷区为案例区,区别以往基于行政单元和统计数据的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基于农户调研数据,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地形图、土壤图、农用地分等相关数据,构建基于多元数据集成的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平谷区的农用地为评价单元,进行农用地集约度评价.结果表明:①平谷区农用地集约度受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共同影响,农户的家庭收入水平、劳动力数量、农业收入比状况是影响农用地集约度的主要因素,地形和灌溉等自然本底是影响农用地集约度的基础条件;②平谷区农用地集约度主要处于比较集约和基本集约的水平,具有很大的提高潜力,平原和半山区的农用地集约度高于山区.构建基于多元数据的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基于地块水平的农用地集约度评价,是一务可行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基于多元数据集成的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月卿  王静  崔丽  邵晓梅  张凤荣 《资源科学》2009,31(7):1117-1124
本文以北京市平谷区为案例区,区别以往基于行政单元和统计数据的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基于农户调研数据,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地形图、土壤图、农用地分等相关数据,构建基于多元数据集成的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平谷区的农用地为评价单元,进行农用地集约度评价。结果表明:①平谷区农用地集约度受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共同影响,农户的家庭收入水平、劳动力数量、农业收入比状况是影响农用地集约度的主要因素,地形和灌溉等自然本底是影响农用地集约度的基础条件;②平谷区农用地集约度主要处于比较集约和基本集约的水平,具有很大的提高潜力,平原和半山区的农用地集约度高于山区。构建基于多元数据的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基于地块水平的农用地集约度评价,是一条可行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科学合理地选择空间区位划定基本农田对提高耕地保护效率,实现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在确保耕地质量的前提下,考虑耕地的空间稳定性及其尺度内的水平作用和尺度之间的垂直作用,运用EB修正的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和空间叠加分析方法,从市级、区县、乡镇三个尺度开展基本农田空间区位选择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建设占用耕地是影响基本农田空间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存在单尺度内的空间聚集和分散以及不同尺度之间的作用等特征。根据不同尺度的LISA图发现,LH类型区耕地的建设用地需求高,空间稳定性差,容易发生非农转化;而LL类型区耕地的建设用地需求低,耕地空间稳定性好,不易发生非农转化。将研究区划分为高风险、中等风险、较低风险、低风险四个区域,其中较低风险区和低风险区可作为基本农田的较适宜和适宜划定区域,主要集中连片分布在黄梅县刘佐乡、孝昌县花园镇、汉川市田二河镇、蔡甸区永安街道等,该结果与单尺度研究结果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区域土地利用系统优化调控的机理与模式   总被引:44,自引:4,他引:40  
刘彦随 《资源科学》1999,21(4):60-65
本文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在分析区域土地利用系统的组成要素、层次结构及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对土地利用系统优化原理与目标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区域土地利用系统优化调控的效益主导型、持续协调型、主体互直通车 蒙昧无知 适宜匹配等类型模式。并以乐清市为例,着眼于土地利用系统的经济效益目标与可持续发展准则,开展了土地利用系统结构优化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