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6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24篇
教育   1814篇
科学研究   258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44篇
综合类   118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36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82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155篇
  2013年   135篇
  2012年   161篇
  2011年   193篇
  2010年   155篇
  2009年   122篇
  2008年   148篇
  2007年   202篇
  2006年   135篇
  2005年   158篇
  2004年   115篇
  2003年   98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his study aims to reconsider and re-evaluate the rapid circulation of global creative city policy from the viewpoint of its creative workforce by focusing on the case of Yokohama, Japan. To shed light on this workforce’s everyday experiences and labor subjectivity, this investigation draws ideas from recent research trends of “creative labor” from the field of media and cultural studies, sociology of work, and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 Based on in-depth interviews an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s,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how the ethical and moral dimensions of labor subjectivity in creative work are prominently important in explaining Yokohama workers’ everyday living and working experiences as creative labor. Unexpectedly,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se moral and ethical sentiments and actions, which take on the role of retaining their labor motivation, actually limit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subjects who can resist given precarious working conditions and thereby hinder them from building a collective solidarity as “workers.” Thus this investigation concludes that the creative worker’s subjectivity retreats to solely a moral dimension rather than to a political one. Through this finding, this study explores whether the articulation of moral-political and social values in the course of cultural work can evolve from creative workers’ moral and ethical sensitivities and actions.  相似文献   
2.
Teaching requires emotional labor. Humor is a promising but under-explored means of coping with such labor. A questionnaire was administered to 302 primary teachers to assess three kinds of emotional labor (surface, deep, and genuine acting) and four humor styles: two adaptive (affiliative and self-enhancing) and two maladaptive (aggressive and self-defeating). Affiliative and self-enhancing humor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emotional labor, whereas aggressive and self-defeating humor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such labor. These results can help raise awareness of teaching’s emotional demands, and encourage teacher-training and professional-development programs to showcase appropriate ways, including humor, of coping with workplace emotions.  相似文献   
3.
对近些年国内外有关工资扭曲和劳动报酬份额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对工资扭曲的定义、产生及影响进行总结,并对当前研究的特点与不足进行简单评述。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农村劳动力的隐性失业问题日益暴露,并逐渐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避免劳动力资源浪费和引发社会问题的重要方面。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论马克思的价值决定理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马克思从劳动决定价值的角度,运用高度抽象的方法,对劳动为什么决定价值和劳动怎样决定价值进行了研究,其价值理论的精髓是提出了价值的本质是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但马克思忽略了体现在物上的这种关系,使他的价值理论不尽完善。与时俱进,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价值理论,完善其体系,是经济建设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职业技能培训基本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劳动力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质量要求会更高,数量的需求也更大;北京市的职业技能学校数量不足、在各区县也分布不均;新兴专业数量少,经费不足,管理还不到位;现有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和职业技能人才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马尔库塞认为人的本质是爱欲。人类的历史不过是人性的变迁史,压抑史。这种压抑的文明是由于异化劳动的存在。爱欲的解放,就是劳动的解放。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能欲望是存在的,但它不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异化劳动是一种历史现象。劳动是一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人的解放是全面的解放。  相似文献   
8.
论劳动合同中劳动者单方预告解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是维护劳动合同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保障形式。劳动合同的解除制度作为劳动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影响重大。我国应借鉴国外劳动立法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司法实践和劳动力市场状况,对我国《劳动法》第31条的法律性质、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与违约责任问题、用人单位的利益保护及预告期长短等问题进行研究和改进。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深刻揭示了资本剥夺剩余价值的本质。但是随着创新型经济在人类经济活动中日益占据重要地位,有必要对创新性经济的价值来源——创造性劳动进行深入研究。本文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科学技术是创造性劳动的产品,并不创造价值,创造价值的是创造性劳动。本文认为创造性劳动不同于复杂劳动,创造性劳动常常在极短的时间内耗费大量的劳动力,是一种难以换算为社会平均劳动时间的具有突发性与突变性特点的人类劳动,因此,应当在商品的劳动价值公式中增加创造性劳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论托达罗模型的缺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托达罗模型的简要介绍,进一步分析了托达罗模型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几个缺陷;该模型没有考虑到迁移者在城市的生活费用;没有考虑到为什么农村人口的增长率大大高于城市;没有考虑到第三产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大量需求;没有考虑到农村人口收入增加对城市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没有考虑到广大发展中国家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通过对几个方面的分析,作者希望能够对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迁移,户籍制度改革和城市化建设提供某种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