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49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1篇
教育   3425篇
科学研究   214篇
各国文化   18篇
体育   74篇
综合类   117篇
文化理论   21篇
信息传播   230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129篇
  2014年   341篇
  2013年   332篇
  2012年   526篇
  2011年   557篇
  2010年   440篇
  2009年   483篇
  2008年   574篇
  2007年   419篇
  2006年   351篇
  2005年   417篇
  2004年   281篇
  2003年   261篇
  2002年   206篇
  2001年   214篇
  2000年   179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新闻界》2019,(7):16-24
依照社会文化的体裁规定,新闻文本只要不被证伪,就可被视为真实的,因此,新闻求真问题,就可以从新闻生产视角关注"新闻如何为真"转变为在新闻收受视野下探讨"新闻何以为假"。通过观察假新闻何以为"假",一来可以反推出新闻如何为真的行为路径,进而为新闻求真实践提供一些可行的操作建议;二来,也便于我们从新闻收受视角认知符合论、融贯论与社群真知论三种求真路径之于新闻证伪的作用机理。基于对《新闻记者》"年度十大假新闻"(2008-2018)何以为"假"的原因分析,本文发现:文本不融贯,是新闻被质疑为假的基本线索;社群不认同,是新闻被证明为假的重要依据;事实不符合,则是新闻被判定为假的结果体现。  相似文献   
3.
价值教育需要用体验的方法,知识教育需要用知性方法。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就需要将二者结合起来,使同一个过程兼顾到两种方法。马克思辩证否定方法吸收知性方法,又超越知性方法,融合知性方法和体验方法。尝试将马克思辩证否定方法运用到思政课对分课堂,在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上取得了一定实效。  相似文献   
4.
正"事无巨细"是古代遗留下来的成语,《汉语成语大词典》的解释是:事情无论大小。指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事情。《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这个成语不包含修辞用法,只须照字面理解,但它包含了一个潜台词:(事情无论大小)都要过问、操劳或负责。事实上,"事无巨细"是一个不自足词语,它不能独立叙述一个完整事件,不能明确表达说话人的感情色彩,必须在其后加上适当的词  相似文献   
5.
<正>什么是描写?《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的释义是:"用语言文字等把事物的形象或客观的事实表现出来。"描写是常用的语言表达方式之一。我们经常用描写是否生动来评判一篇文章是否有辞采。正如本单元"写作导引"所言:"好的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人物、动物、  相似文献   
6.
以具体例子为载体,讨论4种命题、命题的否定等概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人类所处的世界是一个川流不息.万古常青的发展过程.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全都历史,就是一个新事物不断产生,发属,旧事物不断衰亡,没落的历史.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抗的规律.所以事物的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螺旋式上升,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前进上升的运动.现代发展理论表明,发展具有明显的内在性.新质性,不可逆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有时候,我们生活中的事实甚至比小说还令人惊讶,不信的话,你可以看一下科学家们每年都会公布的那些离奇发现和自然界的怪异行为,最新一期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编辑们评出了2004年的十大离奇发现,有些发现实在不可思议。  相似文献   
9.
神话只是故事,用来表达意图、宣扬道德或激励人心,其真实与否原本无关紧要。然而.生活在科学时代的我们,却醉心于证明神话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0.
《莆田学院学报》2017,(6):14-18
以Van Dijk的社会认知语境模式为理论框架,以《林孝女事实》为语料,从主题、总体结构和话语的风格三个方面探讨妈祖孝女身份的建构形式,以揭示其修辞策略和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研究表明,话语实践与社会身份之间是以认知为媒介的互为建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