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教育   6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1.
人最厌于同一种生活过得太久,所以才会时不时把旧花样拿来翻新一番。手工制品翻的是农业社会的旧花样,天然类图书翻的是老祖宗的旧花样。  相似文献   
2.
祖诗《埙在吹》、《听古萧》、《秦腔》,作者以对生活最原始的贴近,展示了秦地复杂、丰厚、难言的文化和背景。组诗的基调是悲怆中有壮烈,沉郁顿挫中透着慷慨激昂。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新的尝试,给艰难的现代诗创作找到了一块孕育新生的湿地:精神的归真与艺术形式的“返祖”。  相似文献   
3.
以张可久为代表的元后期散曲家,在创作上出现了回归诗词的"返祖"现象,曲风绮丽典雅。元散曲"返祖"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其他文学体裁中也较为常见。这一现象的出现既与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文人们避世淡泊之心态有关,同时也受到了宋元之际出现的雅词理论的影响,是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元代文人的自觉追求。这种"返祖"不但促进了散曲这一文体的创新,而且使散曲与其他文体相互渗透交融,促进了文体的发展演化,体现了中国文学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4.
现代西方不少作家将自已的笔触深入到原始的生存状态和原始人的心态之中,在我们面前拓开了一个恍如天老地荒的原始境界。这一文学现象的出现揭示了处于现代文明迷误中的人们超越迷误的企图,具体反映了人们拯救现代荒原,复归自然人性,寻回自我的愿望。它的出现一方面导源于现代非理性主义哲学对感性生命的弘扬;另一方面则是深潜在人们意识表层下的复乐园意绪的流露。同时也是对原始艺术构制中昂扬生命本能的一种继承。作为一种颇具代表性的文艺思潮,它具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蕴含在这类作品中的力求重构感性生命的制恒状态的努力,一定程度地抑制了社会的非人化。但是由于童年与伪童年的文化差异始终存在;文明中形成的自我无法超越;历史的流程不可逆转,这便注定了它只能是一次梦幻般的精神历险。  相似文献   
5.
20多年来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方向是把个人从自上而下的国家控制节点—一单位——中释放出来,使其成为相对完整的”自由人”。政府有责任推动这种转型,而不是试图令单位返祖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是20世纪评价褒贬反差最大的化名人。一度沉寂的郭沫若研究近来突然“火爆”起来。究其本质而言,这种“火爆”其实是一种混乱。目前郭沫若研究中的迫切课题是探索郭沫若的精神结构,弄清所谓郭沫若“人格现象”的内在原因,使郭沫若研究尽快走出目前的混乱局面。在互渗思维基础上形成的“返祖”情结与当代意识的融合是郭沫若精神结构的突出特征。郭沫若的学创作、学术研究乃至人格现象都可以从这里得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李之仪终生崇仰、追随苏轼,体现出真淳的性情和执着的坚守。他提出“自有一种风格”的词学观念,注重词体自身的体性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其词作风格清淡俊秀,呈现出对于唐五代词的“返祖”现象,给人以明畅流丽的童真之美。  相似文献   
8.
人们普遍认为一些辐射、化学品以及病毒因素会引起细胞突变而激活原癌基因。但我认为,细胞癌变并非被迫,而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一种免疫反应。在特定的环境下,细胞感知到有外界化学物质或辐射的侵害,受到刺激的细胞失去了控制,端粒酶的  相似文献   
9.
10.
依附于游神仪式的民俗体育活动英歌舞脱胎于神明鬼怪与英雄好汉的母体形态。从多元祭祀文化圈的生态环境考察英歌舞仪式展演过程中隐喻的意义映照,折射出村落秩序的神性嵌入。认为,英歌舞身体展演的性别界限与神明禁锢是世俗与神性的对话,英歌舞仪式因现代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羁绊,但整体上神明的秩序象征仍然支配着仪式的发生形态。从历史时序推演来看,英歌舞的展演诉求流变于武力抗争与祭孔礼制、大兵训练和游神依附、世俗化三个阶段。在前两个阶段,英歌舞神性依附现象明显,神性支配着英歌舞的外在形态展演。在世俗化阶段,英歌舞在农村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被工具性生产,须依托想象的空间再造仪式的神性秩序与族群认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