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4篇
教育   5篇
科学研究   27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佳说明推理是由说明指导的推理原则,但在辩护工作上却遇到了一些困难。其中,对最佳说明是否是最似然的质疑,是IBE的辩护者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分析了IBE的支持者对此提出的一类回应策略——似然性保证者(likeliness keeper)辩护——下的两种论证进路的缺陷,指出它们要么未能体现出与IBE核心主张的关联,要么破坏了这些核心主张。在此基础上,通过对IBE定义中“if true”一词的解读,本文尝试以一种既与说明明确关联,又不损害IBE之核心主张的方式重新描述经验性因素在IBE中的作用,以此为IBE提供新的辩护力量。  相似文献   
2.
本文考察了中国第一位诺贝尔科学奖的提名人与被提名人的情况。中国本土第一位诺贝尔科学奖提名人为国际著名生物化学家吴宪(1893-1959),他于1932年提名了约翰·诺斯罗普(John H Northrop)和詹姆士·萨姆纳(James B Sumner)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而最早获得诺贝尔科学奖提名的中国人乃中国检疫和防疫事业先驱,公共卫生学家、中华医学会首任会长伍连德(1879-1960)博士,他因在肺鼠疫方面的工作尤其是发现土拨鼠在鼠疫传播过程中的作用而被提名角逐193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相似文献   
3.
德国巴斯夫公司的合成氨法固氮工程被认为是史上最大的科学事业之一.因合成氨技术既可以用于生产造福人类用的化肥,又可以用来生产杀害人类用的炸药,故其产业化轨迹非同寻常.针对合成氨的产业化这个产业技术发展史上的独特个案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讨论,并着重回答了两个问题:合成氨技术何以能快速跨越创新过程中的死亡之谷,并最终实现了产业化?合成氨的产业化给我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留下了哪些启示?  相似文献   
4.
教育部组织清华、复旦等国内20所高校联合完成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高校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在6000-8000项之间,但真正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不到10%。另据世界银行估算,中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只有15%。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果大量科技成果无法跨越创新过程中的“死亡之谷”,  相似文献   
5.
阳光,稀稀疏疏的洒在林阴小道上。微风伴着花儿翩翩起舞,小草无忧地在伴奏,树叶也飘转着凑热闹,尽头的小河,更加多姿多彩。  相似文献   
6.
企业在推进多元化战略、实施技术转型时,存在很多风险。以新日铁和首钢涉足半导体事业为案例,从技术选择、技术学习、文化锁定三个视角探讨了传统企业转换技术轨道的创新管理问题,对钢铁企业“造芯”均遭挫折一事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7.
周程 《科学与管理》2013,(1):3-7,12
通过阐述生物大分子质谱仪的研发过程,分析了日本的科技创新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情况。  相似文献   
8.
日本学者下村修作为绿色荧光蛋白质的发现者及其结构研究的开创者,与查非、钱永健一同荣获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对下村修投身生物发光研究的经过以及取得多项重大科学突破的经历进行了梳理,并结合"钱学森之问"从多个角度对下村修的成才之路展开了分析。最后就下村修这个案例对杰出人才的培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日本官产学合作的技术创新联盟案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VLSI技术研究组合"被认为是官产学合作实施赶超型技术创新的一个杰作,曾对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本文对该研究组合的成立背景、组织管理、主要成就等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并对政府将存在竞争关系的大型骨干企业和相关科研院所组织起来,成立产学研研发联盟的意义和关键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周程 《科学学研究》2019,37(5):776-780
新文化运动时期,经受过科学大潮冲击的中国知识分子大都选择了拥抱“赛先生”,以致科学得以冲破儒学的束缚,在中国迅速生根发芽,并快速长成参天大树。科学何以能够在中国战胜儒学,赢得胡适所言的“无上尊严的地位”?深入考察新文化运动时期科学大潮的特征后发现,之所以民国初期“没有一个自命为新人物的人敢公然毁谤‘科学’”,主要是因为科学与儒学相比在研究对象和宗旨的设定、研究手段和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前者明显占有优势。但是,科学与儒学均有各自的社会功用,故既不能以儒学抵制科学,也不能用科学取代儒学。关键在于:任何学术观点都要接受理性的洗礼和事实的检验,科学需要如此,儒学也不能例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