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侗族即依山傍水而居,聚族而居,依环境资源而居.这三个原则,本质上体现了一种和谐的品质,即与自然和谐,与生活和谐,与环境和谐.在构建和谐黔东南中,侗族的居住理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化的形成、价值观及其体系架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化是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的体现。生态文化是在人类拯救工业文明时代生态危机的现代环境运动中形成的。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时代的价值观。生态文化以生态价值观为理念,致力于人、社会、自然协调发展,建立一种与以往的文明时代全然不同的新型关系,即人一社会一自然和谐协调,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的关系。生态文化的体系架构分为内隐的价值理念和外显的具体样式两方面。  相似文献   
3.
身份认同与文化想象——民族文学的民族性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特色是一个民族的文学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学的标志。民族特色,也就是一个民族的民族性。民族性的形成与获得是一个建构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身份认同、文化想象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建构民族文学的民族性,就是要求作家在文学中表达民族的生活,关注民族个体生命的存在状态与现实处境,从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发现民族精神与文化品格,揭示民族命运。  相似文献   
4.
人类一出现,就在两种背景中生存和发展,一是自然,一是文化。文化是人创造的,而人又是文化的产物。在这种互动的关系中,人类在发展着。衡量人类进步的标志就是人类的文明,人类的文化。文化是人类的能力的体现。人类凭藉文化,从自然中走出来,和自然比肩而立。人类的强大,不在于体质的壮  相似文献   
5.
侗族即依山傍水而居,聚族而居,依环境资源而居.这三个原则,本质上体现了一种和谐的品质,即与自然和谐,与生活和谐,与环境和谐.在构建和谐黔东南中,侗族的居住理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远古时代,世界一片迷茫、寒寂,没有生命,也没有日月万物,只有女神萨天巴在皑皑冰雪中茕茕独行。后来,这位伟大的女神耐不住独处寰宇的孤独,便独自生下天地日月和万物众神,并用身上的肉痣孵出了人类——松恩、松桑……这是侗族史诗《嘎茫莽道时嘉》开  相似文献   
7.
8.
现代客家建构,是对没有历史和记忆、不能形成认同的文化全球化的反抗,目的是建立起客家人的文化认同,在文化全球化中占据属于自身的文化地位。国内客家的认同更多地烙印上了经济目的,是地方政府为发展经济、吸引海外投资而进行的一场全民性客家建构。宁化石壁客家祖地的发现和建构,对于凝聚客家人的文化认同,推动客家地区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上郎德模式:民族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上郎德旅游开发模式,体现了墨菲的“社区方法”理念,已进入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一个相对高级的阶段。上郎德旅游发展模式证明,在发展中国家与欠发达乡村,社区方法是可以运用的方法,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对欠发达地区进行开发的一种有效形式,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一种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10.
宗族制度下对于共同祖先的祭祀,就是对于共同族源的认同。明清时期流行的祭祀始迁之祖,使人们的祖籍第一次变得明晰而具体可感了。对祖籍的认同过程,是文化身份的建构过程。宗祠的建立,使宗族成员间的"天赋的联结"获得了一种具体的、形象的符号形式。在宗祠里,"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完成性身份认同得到了回答。同时,宗族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族化活动,又决定了宗族成员"只能成为谁"、"会成为谁"的过程性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