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争鸣之页”栏目又同大家见面了。本期刊发的这篇文章 ,对“带着问题读”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反思 ,指出了该模式的三大弊端。但是 ,作者并未全部否定该模式 :“不是说上阅读课再不能给学生提出问题 ,关键是提什么问题 ,怎样提问题。”对此提出了四条改进的教学建议 ,主张要向学生提问题 ,也要提“文中没有现成语句作答案的 ,必须以课文为依据 ,深入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从总体上看 ,过去的“满堂灌”不对 ,现在“满堂问”是不是尽善尽美的模式?请大家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热点、焦点问题 ,实事求是 ,各抒己见 ,相互切磋 ,平权讨论。希广大读者能结合本期刊发的文章积极来稿 ,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寄本栏目《争鸣之页》收。  相似文献   
2.
《好大一对羊》具有丰富的意蕴,解读它需从多方面考虑。小说借一个扶贫成灾的故事,演绎官僚作风与形式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给人们造成的伤害,揭示了官本位思想对人们的影响,批判了国民精神奴性与自我意识的丧失,对现代社会发展造成的生态变化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动力不足的经济学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企业的深度参与是其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而国外的成功经验也验证了这一事实。但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往往流于形式,其瓶颈制约在于企业参与动力不足。要使企业这样的经济单位能够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的实践中,还必须从其经济属性人手,分析其动力不足的经济原因,并从经济学角度探讨激发企业动力的措施,建立起必要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真正实现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校企双赢。  相似文献   
4.
5.
"有效课堂教学"主要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时间、精力、努力)内,通过教师教学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针对高等教育中效率高但忽视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现状,提出课堂教学主体转换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指向、"以学生为中心"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四心"对"一心"是"以学生为中心"有效课堂管理的关键等提高高等教育教学有效性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试验背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价值取向逐渐走向多元化,各种相互冲突的价值观念通过信息传播渠道影响着青少年,促使他们的价值取向也走向多元化。此外,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的不成熟性,加上体制上的弊端,部分社会财富曾一度向一些文化素质不高的人倾斜,这就导致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产生。面对转型期社会大环境对学校教育所带来的冲击和困惑,学校德育的滞后性日益显露出来。那种外压式、训诫式和单向灌输式的传统德育模式,因未能满足当今多元取向、崇尚民主、追求自我价值的青少年的心理需求而日渐失去了吸引力,结…  相似文献   
7.
为了加快学校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进程,促进学生各种素质和个性的全面、主动发展,我校于1997年下半年开展“形成性内化教育”实验。 形成性内化教育作为一种素质教育范式,强调外部(包括德智体美劳诸育)有关规范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主张通过主体活动促使学生良好素质从低到高、从单项到全面渐进地形成和发展。具体地说.形成性内化教育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情感为中介、激励为核心、隐性教育为特征,主要通过激励、诱导、感染、陶冶等教育方式,促使学生在动情的基础上认同有关道德规范要求,并逐渐转化为自我需求、内在信念,培养起规范的道德行为习惯及一定的道德判断、评价和自我教育等能力;同时,在努力开发学生意向动力系统的基础上,坚持因材施教和主  相似文献   
8.
听见童声     
现代生活方式破坏了童年生态,孩子们生活在大人的世界,加之学校教育进入了应试时代,分数、升学等占满了孩子的时间。"为了孩子的安全""为了孩子的前途",一群大人牵养着一个孩子,看管着一个孩子。"为了孩子"的教育应该重建童年生态,倾听天籁童声,让我们的校园处处有童年的歌声、书声和笑声……一、靠近孩子才能听见童声对于儿童而言身体距离决定精神距离,而对于成人而言精神距离决定身体距离。这是因为儿童的动物性要远远  相似文献   
9.
面对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大环境对学校教育尤其是德育所带来的冲击和困惑,学校德育的滞后性日益显露出来.以往那种以外压式的环境控制为手段,以训诫式的显性教育为特征,以单向灌输式的抽象说教为方式的传统德育模式,越来越偏离了当代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和道德认知规律,结果导致德育目标与德育效果南辕北辙.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