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小学教育科研大多数属于“行动研究” ,它倾向于非正规的教育研究 ,旨在解决学校、班级和教育方案中提出的即时问题 ,立竿见影地应用 ,而较少考虑发展理论或广泛的概括。概括来说是学校通过教育科研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教育科研已成为促进学校发展、提高办学层次的必由之路。但不容忽视和必须面对的是 :当前在普通中小学开展教育科研工作仍然是个难题。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基本特点和选题策略。一、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基本特点1.时代性。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 ,教育科研工作要从社会改…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高校招生制度决定了各省(市)高等教育发展的相对独立性,本文以省(市)为单位考察了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高等教育投资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一、研究目的与方法 当前,男女学生在专业的取向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女学生接受科学、数学、工程学、环境科学和技术、信息技术和高科技领域的教育机会明显地少于男学生,她们大都集中在诸如中文、外语等文科类专业。可以说,女学生主要集中于有限的学科领域。我们试图通过这一个研究来探索一下影响女学生专业取向的因素,希望能给人们一些有益的启示。调查主要采用问卷法。考虑到不同类型高校的差异,此次调查选择了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三所高校的女生。调查对象有专科、本科、研究生等不同学历层次。问卷内容涉及基本情  相似文献   
4.
学校、家庭、社会相互协同与配合,构建教育网络,才能保证对青少年教育的真正落实.但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如何有效地协同与配合,迄今为止还没有独立、系统的科研成果.散见的研究成果也仅仅停留在描述阶段,更缺乏对隐藏在现象背后的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5.
简论研究性学习的十大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把握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是开设好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重要条件。研究性学习有法定性、开放性、自主性、问题性、综合性、过程性、探究性、实践性、灵活性、全员性十大特点。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 “协同教育”是我国当代学校教育由封闭式办学逐步走向开放式办学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它的涵义是:在现代教育观念、特别是素质教育观念指导下,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教育资源、教育力量彼此主动协调、积极合作、形成合力,实施同步教育。它的主要对象是在中小学(幼儿园)学习成长的儿童和青少年。 学校、家庭、社会相互协同与配合,构建教育网络,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的提出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协调与配合,构建教育网络,才能保证对青少年教育的真正落实,而教师在三方协调与配合中,担负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从小学教师观念、行为倾向这个角度来调查小学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调与配合的状况,进而进行因素分析,并对怎样引导小学教师朝着正确的行为倾向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8.
随着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教育科研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它已成为促进教改深化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主导因素,是教育现代化的一项重要软件建设工程,《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中央文件对教育科研的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纲要》...  相似文献   
9.
研究性学习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适应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到来而出现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是人们在总结发现式学习和有意义学习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这一学习方式的出现,在教育界引起了一场“学习的革命”,各种类型的研究性学习,如“专题式学习”、“任务式学习”等,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学校学习的重要方式。国外学者将研究性学习分为实验性研究、逻辑推理任务、基于测量的研究、工程性设计、开放性研究等几种类型。我国的情况有所不同,下面笔者结合广东省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和自己的体会,谈…  相似文献   
10.
学校、家庭、社会相互协同与配合,构建教育网络,才能保证对青少年教育的真正落实。但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如何有效地协同与配合,迄今为止还没有独立、系统的科研成果。散见的研究成果也仅仅停留在描述阶段,更缺乏对隐藏在现象背后的原因分析。 教师是三方协同与配合的重要力量,担负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从教师观念与行为倾向这个角度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