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略论《诗经》中的哲理刘则鸣(内蒙古大学汉语言文学系)关键词:《诗经》哲理,直觉体悟,哲理诗《诗经)本来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于它而言哲理似乎总有些不那么恰当。但这也正是我们的误区。哲学作为人生百道之道,常被人们披上博大精深的面纱,以为只有那些大部头的...  相似文献   
2.
:罗隐是晚唐一位比较重要的诗人,他的诗作由于个人经历和所处时代的影响,而呈现出比较独特的风貌。本文试图从他诗作的哲理化倾向入手来展开研究,以求全面认识和评价罗隐的创作成就及其在唐诗发展史中的地位。罗隐诗的哲理化倾向首先是其生存状态的反映,同时也缘于他对动荡的唐末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审视,此外还有整个唐诗发展逻辑的制约与影响。从他的这种诗歌风貌中,可以感到罗隐与他的同道一起正在渐渐地结束着唐音并奏响了宋调  相似文献   
3.
哲理诗这个名号本是舶来品,原指希腊诗之一种.本文所指的“哲理诗”是使用了它的广义,即凡是体现了对宇宙人生常理之领悟和洞见,“能给人以智慧启迪与教诲的诗歌,都可称为哲理诗.”(1)关于中国古代哲理诗之形态及演变,有今人陈文忠,《论古代哲理诗的智慧形态》(2)一文已条分缕细,此处不必赘言.本文仅就其与中国古代文化之间的源流关系等问题尝试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古诗十九首最早著录于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它出现以后,一直受到诗论家的高度评价,有人甚至把它与《诗经》相提并论。由于古诗十九首的显著地位和影响,它很早就从《文选》学中独立出来成为单独的研究对象。20世纪是中国学术大发展的时期,古诗十九首的研究也伴随这种潮流获得了丰硕的成果。近百年来,古诗十九首的研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总的说来,顺应20世纪学术思潮的发展,并由于文学观念的转变,使得对古诗十九首的研究手段,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成果都有所变化和突破。以往对古诗十九首的研究大体上可分为两个传统。一个是以《…  相似文献   
5.
在唐五代诗格中,关于诗歌体式的研究很繁盛。崔融、王昌龄、皎然、齐己等人深入文本,不仅注意诗歌体貌,且探究诗歌的法式技巧,注重对诗歌具体艺术形式的分析,归纳总结了重要的艺术规律。推动了唐诗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唐五代诗格中,关于诗歌体式的研究很繁盛.崔融、王昌龄、皎然、齐己等人深入文本,不仅注意诗歌体貌,且探究诗歌的法式技巧,注重对诗歌具体艺术形式的分析,归纳总结了重要的艺术规律.推动了唐诗发展.  相似文献   
7.
贫穷的年代,人们为生存而忧虑;然而,物质生活刚一丰裕,精神危机却又相伴而生。社会的迅速发展,现实的光怪陆离不能不让人头晕目眩。物欲的萌动和对现实功利的角逐,在生物境界中游戈的人失去了原有光环,从而倍感孤独,在生命的深处,我们常常无法找到自己的归宿。当我们重新审视生命的轨迹,不单是我们,寰宇中的同类大都如此,都有失落的恐慌,都有失落的迷惘,迷惘中只好苦苦寻觅,寻觅精神的回归和心灵的真美。高建新就是这样一个精神回归的探索者。他的新著《山水风景审美》展现的是一片广阔的山水风景审美天地,他虔诚地用心灵与自然对话。说到山…  相似文献   
8.
殷王番的《河岳英灵集》总结了盛唐时期的诗歌创作 ,同时潜隐着对前代诗风尤其是六朝诗风的深入反思 ,发展并新创了“风骨”、“声调”、“兴象”等几个诗学范畴 ,影响极为深远。《河岳英灵集》的出现不是偶然的 ,它是承接了初唐史家 ,四杰、陈子昂诸人对六朝诗风的不断矫正与引导 ,对诗歌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以至盛唐诗歌形态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试图从唐人对六朝诗风的反思入手 ,来探讨殷王番诸人的理论与实践在唐诗学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谢灵运<<拟邺中集八首>>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拟诗为六朝诗坛一种极其重要的现象。同时,由于拟诗作者的心态、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的不同,这种现象也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形态。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八首》就是其中一种特殊类型的代表。本文通过考证、推论,认定谢氏《拟邺中》诗并非一般的模仿、拟言之作。他假借拟体却不是着意于对前人创作范式、艺术特色和艺术风格的模仿与学习。其真正的目的却在于仿拟前人之境,借前人之境来抒发自我之情。实为述怀、言志的立言之作。  相似文献   
10.
“位”是《周易》中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是《周易》观察宇宙、认识世界的一个基本的认识原则。无论在《易经》还是在《易传》中,“位”都不只是作为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居于十分重要的位置。这种思维方式的主要精神便是,符号性地看待宇宙人生,并试图把自然与社会归纳为一个理性的抽象的结构,以期用这样一种结构来解释具体的人生关头或人生经历。《周易》的这种思维方式实际也是数学科学的基本精神,我们顺理成章地在数学科学中证明了它的合理性。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学说与实践中也得到了发挥和应用,如韩非有关“势位”的思想、孔子等人的“名位”观念,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统治者所惯用的“名教”伎俩等。更有意义的是,《周易》这一思维方式对文艺学也有着极高的理论价值。这就是由此而推论出的艺术家生活视界的符号性问题。艺术家与生活、艺术与自然的关系是文艺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本文提出了“艺术家生活视界的符号性”的观点,认为由于它生发于深厚的哲学和文化基础,并符合辩证的逻辑,因而仍然是可以接受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