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篇
科学研究   1篇
  201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索弓形虫感染早期诊断的快速简便方法。方法:用快速ELISA检测弓形虫轻度、中度和重度感染小鼠尿中弓形虫循环抗原(TCA)。结果:在轻、中、重3个感染组鼠尿中均检出TCA。结论:快速ELISA是一种特异、敏感的弓形虫循环抗原检测方法,可用于弓形虫感染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
吡喹酮是一种广谱抗蠕虫病药物,为杂环吡嗪——异喹啉衍生物。实验证明此药对微小膜壳绦虫有一定杀虫作用。为进一步探讨不同剂量吡喹酮对微小膜壳绦虫作用的影响,本文采用三种不同浓度的吡喹酮作用于微小膜壳绦虫,在光学显微镜下对其活力与形态方面进行对比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报导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用本校动物室繁殖昆明种小白鼠20余只,解剖取肠管内微小膜壳绦虫,置生理盐中漂洗三次,选择大小适宜,活动力强的虫体24  相似文献   
3.
皮肤蝇蛆病是某些蝇类的幼虫进入皮肤后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正常宿主是动物,人也可偶然受感染。此病多见于牧区和农村,国内陆续有报道。作者于1992年见到2例儿童皮肤蝇蛆病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吡喹酮、阿苯哒唑和甲苯咪唑对体外培养微小膜壳绦虫的作用。方法利用透射电镜对比观察吡喹酮、阿苯哒唑和甲苯咪唑作用于微小膜壳绦虫72h后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吡喹酮、阿苯哒唑、甲苯咪唑对微小膜壳绦虫微毛、皮层、基底膜、肌层、实质组织层均有破坏作用,吡喹酮对虫体皮层破坏较严重。阿苯哒唑、甲苯咪唑对虫体皮层破坏程度低于吡喹酮,但对肌层、实质组织层破坏较吡喹酮略重。结论吡喹酮、阿苯哒唑、甲苯咪唑对微小膜壳绦虫均有明显杀虫作用,作用强度以吡喹酮最强,其次是阿苯哒唑、甲苯咪唑。  相似文献   
5.
平果氧化铝厂采用的是拜耳法氧化铝生产工艺,其主要原料为一水硬铝石,其设计生产对铝土矿的要求是氧化铝含量大于56%、铝硅比(A/S)在12左右。由于公司所在地铝土矿的不断减少,且品位也大幅度降低,为了有效的延长氧化铝生产的年限,采取不同品位的铝土矿进行掺配使用。目前使用的铝土矿仅A/S=9±0.5,导致其相对溶出率下降。文章对拜耳法氧化铝生产工艺影响其相对溶出率的瓶颈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实现了有效地提升相对溶出率、提高氧化铝生产效率,对氧化铝生产指导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大鼠感染卡氏肺孢子虫后血清中10种酶测定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等免疫损害宿主最常见的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清楚.研究大鼠卡氏肺孢子虫感染后血清中酶学指标的变化,并观察大鼠肺脏、肝脏的病理变化及肺泡内的PC,探索PCP的发病机制.方法:用清洁级雌性wister大鼠50只,体重220~260g.随机分正常对照组(N组)、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组(PCP组)、复方新诺明治疗组(SMZ组).PCP组、SMZ组饮含0.5g/L盐酸四环素的冷开水抗细菌感染,N组饮冷开水.PCP组、SMZ组每周2次皮下注射地塞米松,每次25mg/kg体重,N组皮下注射相同体积的注射用水.从第3周开始,对SMZ组进行复方新诺明灌胃治疗,用量为250mg/kg.d,5d为一疗程,以后每隔2周灌胃一个疗程.第12周剖杀,心脏采血,测定血清中γ-谷氨酰转移酶(γGT)、总胆汁酸(TBA)、胆碱脂酶(ChE)、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羟丁酸脱氢酶(HBDH)、淀粉酶(AMY)、α-L-岩藻糖苷酶(AFU)、5'核苷酸酶(5'NT)、腺苷脱氨酶(ADA).结果:PCP组TBA比N组显著降低(P<0.05),CK、CKMB、HBDH、AMY、ADA比N组极显著降低(P<0.01),而AFU比N组显著升高(P<0.01);SMZ组TBA、CHE、CKMB、ADA比N组显著降低(P<0.05),CK、AMY比N组极显著降低(P<0.01),而ALA比N组极显著升高(P<0.01);CKMB、HBDH在PCP组与SMZ间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酶学变化反映了大鼠在感染卡氏肺孢子虫后,机体肺组织发生炎症变引起血清酶(TBA、ChE、CK、CKMB、HBDH、AMY、AFU、ADA)含量显著变化,而血清酶γGT、5'NT与正常对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7.
鼻腔蝇蛆病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52岁,张家口市农业机械厂下岗工人。自诉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自觉鼻内干燥不适,有刺痒、异物感,常引起喷嚏,易出血等症状。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门诊就医,诊断为干燥性鼻炎,鼻腔检查发现其鼻间隔肿大,有囊肿,鼻腔内有出血点,上颚有米粒大的结节。此后多次到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复诊,并经常使用同一棉签蘸取薄荷滴鼻液擦拭以改善其鼻内干燥的症状。患者于2007年1月3日偶尔发现鼻涕中有2条蠕动的虫体,以后未见。而后送到我校寄生虫学教研室请求进行虫体鉴定。本次发现的幼虫长约3mm,呈乳白色,…  相似文献   
8.
弓形虫感染与相关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猫科动物的肠道球虫,人和多种动物都可被感染.人受感染后,虫体可侵犯机体多种脏器,其临床表现常因侵犯脏器不同而异,几乎涉及内、外、儿、妇、神经、精神、肿瘤、眼、耳鼻喉等各个学科,并与输血、器官移植、免疫缺陷等有密切关系[1].由于弓形虫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又缺乏特异性临床特征,广大医务工作者对本病认识不足,致使此病临床上极易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23岁,张家口市郊农民,于1992年9月就诊于张家口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门诊。主诉:右眼瘁,异物感,流泪一日。患者发病前在田间劳动,突感有一飞虫碰撞右限,当时用手揉眼,之后感觉眼内痒,流泪。次日,症状仍未好转,疑有异物侵入,让家属观察,发现有白色小虫在眼球表面爬行,随即来我院就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本校大学生蠕形螨感染状况 ,探讨蠕形螨感染与皮肤疾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透明胶带法对 10 37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蠕形螨感染检查 ,同时观察其面部皮肤状况、询问与调查相关情况记录于调查表内。结果 :本校大学生蠕形螨感染率为 5 3.81% ,其中男生感染率 5 6 .5 0 % ,女生感染率 5 1.95 % ,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学生感染率均大于一年级 (P <0 .0 1) ;面部有痤疮者、有脂溢性皮炎者、有毛囊炎或毛囊扩张者感染率均大于面部皮肤正常者 (P <0 .0 5 ) ;常混用他人日常用品者感染率大于不常混用他人日常用品者 (P <0 .0 5 )。结论 :本校区大学生蠕形螨感染较为普遍 ;蠕形螨感染是痤疮、脂溢性皮炎、毛囊炎等皮肤疾病的致病因素之一 ;通过日常用品间接感染是蠕形螨感染中一种重要的感染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