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论述俄汉跨文化交际中表人爱称在构成及使用上的差异,以求更深刻地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相似文献   
2.
1教学设计说明 笔者本学期担任两个理科班的物理教学任务.在进行人教版的选修3-3第7章"分子动理论"第4节"温度与温标"的教学时,笔者经过认真备课,先在其中一个班进行了教学.教学的大致思路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3.
近日,北京八十中学的特级教师怀着对广大贫困地区师生的深切的爱。在校长田树林同志(生物特级教师)和学校特级教师沙龙负责同志童嘉森、吴万辉(数学特级教师)、喻祖权(语文特级教师)的带领下来到手拉手学校——京西门头沟西辛房中学进行了一次义务支教活动。  相似文献   
4.
以面向某市各级计划和节约用水的管理职能部门的节水监管决策支持系统为例,简述了其开发流程,包括其系统数据库设计、功能模块等。该系统将为该市今后的经济发展模式选择和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文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对文本的理解存在明显的差异。浏览一下各种版本的教案或解读文章,莫衷一是。虽然有人以“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来自圆己说,但我以为,以下三个问题是绝不能“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因为这是关于文本的最根本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尽可能的避免或减少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保护和改善我们所面临的环境,是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自身,都在积极开展清洁生产。  相似文献   
7.
<正>《希望》写于1925年1月1日,发表于1925年1月19日《语丝(周刊)》第10期。关于《希望》的创作动因,鲁迅在《〈野草〉英译本序》中写道:"惊异于青年之消沉,作《希望》。"鲁迅这样说,透出两层意思:一是当时青年非常消沉;二是鲁迅希望青年走出消沉,追求希望。而《野草》研究者们只看到了这首散文诗所表现的鲁迅思想消极阴暗之一面,而忽视了鲁迅创作本诗的积极意义,不能不说这是一种缺憾。先生已仙去,他的文字还留存,他的思想犹如中天之日月,永照后人。  相似文献   
8.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已经成为我国网民的第一大终端。大学生手机网民迅速增长,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和挑战。笔者结合手机网络平台的特点,分析了在手机网络平台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探讨了教育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我们确信,《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一篇美学论文,尽管文本中并没有罗列什么美学名词,而是以通俗流畅的文字,简洁自如地道出了作者自己的观点,但我们仍然不得不反复地叩问自己:作者要阐明的观点究竟是什么?是在谈残缺美吗?似乎不全是。是谈艺术创作中虚与实的关系吗?也  相似文献   
10.
<正>《求乞者》《影的告别》都写于1924年9月24日,又一同发表于12月8日《语丝》周刊第四期上,说二者是姊妹篇,并不为过,两首散文诗在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上惊人地相似。一可以肯定地说,这首诗创作的最根本的动因,是"兄弟失和"。但鲁迅绝没有将诗的全部内涵停留在家庭背景的层面,而是借此深入地思索并探讨了更为深刻严峻的社会问题,揭示了造成鲁迅思想苦闷彷徨的原因。作为周家的长子,鲁迅倾尽心力维护家庭的和睦,这是毋庸置疑的。鲁迅在谈到自己回国的原因时说,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