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信息传播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人们的社会生活有不同的需要,例如:饥则食,寒则衣,这是一种物质生活的需要;还有一种则是精神生活的需要。墨子说,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求安,然后求乐。可见精神生活的需要,是一定的物质生活基础上生发出来的。这是高一个层次的需要。在我的青少年时代,我们的家乡就有“穷养猪,富读书”的俚谚。可我却恰恰相悖,本来家庭并不富裕,却偏偏想要读书。这可能应了“缺欠性的体验”的那句话。就是愈感到不足或缺欠的,就愈想补足它。这个梦想,还是解放后入了革命的学校才圆了“读书”的梦。  相似文献   
2.
为了向国内外从事和关心茅盾研究的读者介绍我国及国外的茅盾研究学者的简历,本刊约请了部分中国和日本的茅盾研究学会会员提供了自己的简历,现发表出来。今后还将介绍其他的茅盾研究学者。  相似文献   
3.
怎样全面地正确地研究茅盾,对他一生的伟大业绩,给予正确的评价;对他在中国现代革命史和文学史上应排上正确的位置,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任务。 过去对茅盾研究和评价,有很不公正的地方。 例如,大革命失败后,在上海严重白色恐怖之下,被迫逃亡日本,后来即失去党的组织关系。有些“左”的人物,对此多所非议;甚至对他真实地描写大革命的《三部曲》,也横加非难,这不是实事求是的、公正的态度。 近年又有一种偏见,认为茅盾的作品,尽是政治说教、缺乏艺术性。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也不是实事求是的。  相似文献   
4.
葛浩文是我们所熟悉的一位美国学者,他以肖红的研究于1974年获得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博士学位。《肖红评传》就是他的博士论文。该书于1976年由美国杜尼公司出版,1979年由郑继宗译成中文由香港文艺书屋印行。此后有台湾和哈尔滨等版本,1989年作者又补充增订改名为《肖红新传》,由香港三联书店再版。作者认为这第五种版本是他“最后”的一个版本。这最后的涵意,一则有向肖红研究暂时“告辞”的意义,因为按作者香港的再版序中所说,他此后便开始了与肖红无关的研究工作;二则,新传的出版也标志着作者研究的一个里程。  相似文献   
5.
超越自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在《影的告别》里说:“人在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有影来告别”。这个影是什么,总是似懂非懂。后来读了荣格的关于人的多个性格的理论,读到巴赫金的关于人的自我对话与潜对话的理论,似乎是懂了些,但仍然感到人的自我,是一个复杂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茅盾作为重要的都市文学作家,善于以社会剖析的理性透视,艺术地展现大都会的急剧变动,塑造性格化的艺术形象,与他的乡土文学构成互补,旨在寻求整体社会的历史规律;沈从文作为乡土文学作家,则以深长的文化意蕴,铸造山野风情的人性美,与他重在掘发人性病态的都市文学形成强烈的道德反差,二者在现实与理想、理性与诗情、常与变、静与动的诸多情趣与风格中构成了互补的二重奏。  相似文献   
7.
8.
本文对鲁迅小说《示众》的被示者 /看客 ;看客 /看客 ;叙述者 /隐含作者之间的多元关系 ,作了审美的解读 ;并对叙述中的时空、空白以及作者的示众情结进行了考释与阐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