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202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黑格尔实体即主体的思想具有三层意义:首先,他对实体的内涵的扩展,实体不再是不动的单一或形式而是能动的主体,这一思想为近代人的主体地位找到了形而上的支撑;其次,这一思想的建立结束了近代以来的二元对立或者怀疑论,证明了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性,证明世界的克制性;最后,这一思想对自由观也有全新的解读。必然不再是自由的阴影,自由即是过程本身,是对必然性充分认识的结果。他人不是自由的障碍,相反,要获得自由必须要在互主体的关系中实现。  相似文献   
2.
列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石,对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进行了理论基础上的实践性发展。在与资产阶级法律制度抗衡的过程中,列宁始终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探索出了符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并首先在实践中证明了无产阶级政权的合法性。在推行的新经济政策中,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法哲学思想。列宁成功地将法治调控作为经济、政治发展的保障,缓解国内危机的同时也创造了一球两制、和平发展的环境。  相似文献   
3.
时下,网络社会已经形成一种新型社会形态或文化,学术界对它的研究主要是从社会学层面入手的。这类研究只从积极、消极方面关注网络对人的影响,而很少关注人对网络社会的反作用。如果采用人类学的思维方式,回归马克思研究社会形态所注重的主体性纬度来探讨网络社会问题,可以克服目前研究的缺陷。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认为,对主体性问题的研究,必须在实践论范式中进行。即:从实践出发来理解主体性和从主体性出发来理解实践。这是我们研究主体性问题的主要方法。用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对主体性范畴和实践范畴作出科学的界定;用这种方法,我们还可以科学地揭示出主体性与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实践和主体性是辨证统一的,主体性是实践的本质特征;实践是主体性存在的基础,实践和主体:胜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二者具有同构性。  相似文献   
5.
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问题,它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发展阶段、发展道路、发展前途等一系列问题。马克思最先提出并阐述了这一问题,指出社会形态依据人的自由和解放程度分为人依赖的社会,物依赖的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然而,遗憾的是马克思没有就此留下一部专著,他的观点散见于其一生各重要阶段的主要著作中。文章探讨马克思从博士论文时期到《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时期(1836年到1848年)有关社会形态理论的思想初步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6.
许多学者都注重对国内各个时期的民族研究进行探讨,但对于国外古代国家对民族研究的关注不够。近年来虽然有所深入,但与国内研究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民族研究相比,在深度和层次上还有很大的差距。文章将以古罗马帝国时期和中国清代的民族研究为例来分析中外古代民族研究在研究重点、研究广度、研究目的以及研究态度方面的异同,并分析探讨二者异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在新的历史时期,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成为新的研究课题.以科发展现的视角,就科学发展观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的关系展开了论述,希望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带来新路.  相似文献   
8.
现代教育理念中本身包含有主体性的维度,然而在目前的研究中却出现了偏颇:要么直接缺失了主体性维度;要么将主体的理想性内涵和现实性内涵割裂开来,从而使得在教育活动中主体性教育理念只能漂浮在理想层面,无法与现实相关联。将主体性教育理念置于科学发展观的视域下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在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由于实现了主体的理想性维度和现实维度的勾连,那么对教育的绝对规定就是主体解放以及达到更高解放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越来越多的民营口腔医疗机构在全国各地大量发展开来。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口腔医生与人口之比及口腔医疗单位的数量,与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是非常大的。所以这也给民营口腔医疗机构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在这样的趋势下,公立口腔医疗机构如何取得竞争优势、保持口腔医疗的主体地位是目前公立医院需要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电子设备作为媒介的传播环节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日益深刻的影响,波斯特认为,当电子媒介进入我们日常交往时,其语言的多变性引发了意义的去中心化及自我意识的消解。信息方式促成了语言的重构与主体的变化。以前的“后工业社会”理论已不足以全面解释现在变化了的主体与现实。为此,他以“主体的重构”为基点把电子传播媒介、后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和批判理论交汇在一起构建了一种新的理论———信息方式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